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SSA和AR模型的海面变化预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吴淞站1955-2001年月平均潮位序列为基础,采用奇异谱分析(SSA)与自回归模型(AR)相结合的方案(SSA AR),进行了月平均潮位预测试验。基本思路是对SSA分析的结果选择若干有意义的分量进行序列重建,借助于自回归模型进行分量预测,再对它们进行叠加,从而建立预测模型。本文以1955-1996年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1997-2001年数据作为验证,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显示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上海吴淞站是我国沿海地区记录最长的验潮站之一。通过对吴淞站和黄浦公园站的潮位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出1952年之前数据存在着系统偏差。并通过小波分析方法获得了序列变化的突变点在1929年和1951年,进而对吴淞月均潮位数据分3个时段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对吴淞站1937年9月~1943年12月间缺失数据采用回归模型进行了插补。这一检验定位和调整的思路可供吴淞站和其他存在数据瑕疵的长序列潮位数据分析利用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文物保护管理信息系统 (RPMIS)的系统目标、功能和应用特点基础上建立了系统概念模型 ,提出基于组件化GIS和Internet/Intranet的系统实现方案 ,进一步探讨了系统开发和集成过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ENSO事件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ENSO事件和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功率谱分析显示ENSO的冷事件和暖事件有三个共同的明显周期,即18个月、26个月和47个月;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周期成分复杂,但同样存在明显的26个月周期。对。ENSO事件年份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年内分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EL Nino年份的春季和冬季降水明显增多,而在LA Nina年份降水普遍减少,尤其以7月减少最为显著:在SO指数偏高年份,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减少,尤其是9、10、11三个月,减少量都在30%以上:而在SO指数偏低年份,春季和冬季降水明显增多。时间序列的滞后分析发现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对ENSO事件有3个月左右的响应滞后时间,对EL Nino响应的滞后时间大约4~5个月。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与海面升降的过程和趋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气候的多次剧烈变动,仅在第四纪二百多万年的历史中就曾发生过二十余次冰期。每个冰期旋回约十万年,其中还包括众多时间较短、幅度较小的气候波动。同样,在地球历史上,海面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经历过多次的升降运动。引致海面升降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的原因有气候变化以及构造运动和大地水准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统计分析、模型模拟、虚拟试验和多种海面变化代用资料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全新世中国东部海面和全球平均海面千年尺度波动期和两千年来中国东部海面百年尺度波动期的划分方案,分析了这些波动与同期全球和中国温度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了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海面波动对沿海地区海陆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影响,提出了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全新世海陆交互作用研究应注意从趋势模式向波动模式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SSA和MGF的海面变化长期预测及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面变化预测受到建模思路、方法选择、数据长度及数据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海面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国内6个验潮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月平均潮位序列为基础,采用奇异谱分析(SSA)与均值生成函数(MGF)模型相结合的方案,以各站位最初20余年数据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以后续年份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多方案对比验证及检验。预测试验显示MGF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并表现出较好的长期预测的稳定性特点。以SSA去噪序列为基础,应用MGF模型预测了各站位至2050年的月尺度海面值,年均值计算结果表明至2050年海面波动上升的幅度不超过20cm,海面变化速率同样表现出阶段性和波动性。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比表明,本文所采用的SSA与MGF相结合的预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在方法原理和验证结果上看具有较好的长期预测潜力。  相似文献   
18.
应用GIS软件ARC/INFO进行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变化信息系统的研究,对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变化进行动态模拟、数值分析、趋势预测和应用研究,恢复中国东部陆架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古地形变化及岸线变迁过程,进行中国东部第四纪海面变化的各项研究。其结果可用计算机屏幕、图形终端、笔式绘图仪、静电绘图仪和打印机输出  相似文献   
19.
黄、东海海面地形在1993-2001年间的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海面地形变化是海面变化研究领域里一个具有显著意义却相对冷寂的研究方向,卫星海面测高技术的发展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手段和数据。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内变化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9年平均海面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大高差超过90 CM;1993-2001年期间全海区均呈现海面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值在5~8.6 MM/A之间,海面上升的空间分异表现为南快北慢,东快西慢。海面地形的年内变化在时间上呈正弦波动,空间上中、北部区域变化速度快,年较差大;南部区域变化速度慢,年较差小;变化空间特征复杂。  相似文献   
20.
海面-地面系统变化影响评价模型是建立在对区域性海面-地面升降运动及其相应的海陆关系演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虚拟试验及动态监测、预测基础之上的一种未来海面上升影响预估模型,它为抵御未来海面上升对沿海低平区域的潜在威胁,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定量化的空间和属性信息。与以往的海面上升影响预估方法相比,设计的模型在GIS软件平台上进行开发,采用菜单式用户界面,可以就预估的海面-地面系统变化所导致的综合影响进行快速的动态评价,并且在评价中考虑了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性以及经济产值的时空分布差异性。用该模型对太湖流域地区进行了模拟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