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1.
The influence of monsoo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makes the tropics of China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location of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China's tropical zon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comprehensive physical regionalis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China's tropical zone, in which different scholars delimit the boundary with great differences based on different regionalisation objectives, indexes, and methods. The main divergence of opinion is found in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zonal vegetation, agricultural vegetation type, cropping systems, tropical soil type and trop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the Geo Detector model, which measures the spatial stratified heterogeneity, to validate the northern boundaries of the tropical zone delimited by six principal schol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q-statistic value of the higher latitude boundary delimited by Ren Mei'e is the largest(q=0.37), suggesting that, of the rival views, it best reflect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but it is not necessarily suitable for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The mean values of the q-statistics of Zheng Du's line and Yu Xianfang's line around the Leizhou Peninsula at a lower latitude were smaller, at 0.10 and 0.08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Ren Mei'e's boundar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climate itself is changing in fluctuation. It is, thus, worth our further research whether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tropical zone should not be a fixed line but rather should fluctuate within a certain scope to reflect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42.
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初步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7,17(4):383-388
沙漠化经济损失估值是沙漠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映沙漠化及其危害程度的主要手段。本文对沙漠化经济损失货币估值的程序、指标体系、方法和技术参数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依此对西藏自治区沙漠化所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可知西藏沙漠化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34.5亿元。  相似文献   
43.
中国沙漠化程度判定与分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董玉祥  陈克龙 《中国沙漠》1995,15(2):170-174
依据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遵循综合性、主导性和县域完整性原则,制定了包括沙漠化土地占地率等6个评价指标的沙漠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利用最新数据对我国的沙漠化现有程度进行了程度判定与分区,共划分出8个轻度区、7个中度区和5个重度区。  相似文献   
44.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89,9(2):60-70
本文以位于农牧交错区的西井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例, 从土地沙漠化产生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间关系失调中出发, 分析了沙漠化进程与系统变化的关系与特点。  相似文献   
45.
21 世纪将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世纪, 粤港澳共同开发邻近海洋资源已成为必然。粤港澳所辖我国海域内, 海洋资源类型丰富多样, 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发利用条件, 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但海洋资源开发中又存在一定问题, 成为该地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限制因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保证21 世纪科学合理地开发和持续利用粤港澳地区的海洋资源。  相似文献   
46.
中国温带海岸沙丘分类系统初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0,20(2):159-165
海岸沙丘分类一直是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本文以已有的国内外海岸沙丘分类研究为基础,根据我国温带海岸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海岸沙丘的类型特点,制定了一个三级10类的我国温带海岸沙丘的分类系统,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温带海岸主要海岸沙丘类型的分布与基本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7.
TheYarlungZangboRiver,alargeriverwithhighestaltitudeintheworld,2057kminlength,flowsthroughthesouthernpartofthe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fromwesttoeastanddrainsanareaof240480km2beingasensitiveareatotheenvironmentalchanges(Guanetal.,1984;Yangetal.,…  相似文献   
48.
对荒漠化研究基本问题的评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董玉祥  刘毅华 《地理科学》1993,13(3):242-249
  相似文献   
49.
董玉祥 《沉积学报》2002,20(4):656-662
现代海岸风成砂的粒度特征是海岸风沙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我国温带海岸为研究区域,利用 136个现代海岸风成砂样数据,通过粒度组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和偏差、峰态等粒度参数分析了其粒度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温带海岸的现代风成砂并非过去认为的几乎全由分选很好的细砂组成,是以正偏为主,粒度参数的地域差异明显,并随沙丘类型、规模及距海岸线的远近不同等而变化。与海滩砂比较,风成砂具有普遍含有粉沙、略细、多正偏、峰态偏窄等特点,但利用粒度参数散点图和因子分析法二者均无法区分。我国温带海岸现代海岸风成砂粒度参数的上述特征与其特有的发育条件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其中主要与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形成时间短、风力作用时间有限以及风沙活动空间狭小并受到水力与重力作用的干扰等有关。  相似文献   
50.
中国沙漠化危险度评价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6,16(2):127-131
利用文中建立的沙漠化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首次对我国沙漠化涉及的212个县的沙漠化危害进度进行了评价,结果其危险度为76个轻度、93个中度和43个重度。依据危险度对沙漠化未来发展程度的特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