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边界层湍流输送的若干问题和大气线性热力学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胡隐樵  左洪超 《高原气象》2004,23(2):132-138
总结了大气线性热力学基本理论,讨论了大气边界层的能量和物质输送交叉耦合效应,还讨论了大气系统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交叉耦合效应。分析指出:由于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的交叉耦合效应,导致大气边界层能量和物质输送过程除了湍流输送外,还应包括大气辐散和辐合运动对能量和物质的输送。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和对流边界层辐散和辐合运动对能量和物质输送是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讨论了非均匀下垫面和对流边界层地表能量的平衡问题,非均匀下垫面和对流边界层陆面过程边界层参数化等问题。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大气边界层物理理论,而且为克服当前大气边界层物理应用中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sponse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system to the spontaneous precipit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eget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on multiple scales in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based on measured data of the ecological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Ordas Plateau of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biomass and the energy use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ar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trong and complex interactions exist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on multiple scales leading to supernormal thermal heterogeneity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the strong vortex movement and turbulence. This study can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s well as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It also aids in improving th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f turbulent fluxes of a heterogeneous underlying surface for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 climate models.  相似文献   
13.
“HEIFE”中‘中方’微气象塔的仪器精度和观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强  胡隐樵 《高原气象》1992,11(4):460-469
  相似文献   
14.
组合法确定近地面层湍流通量和通用函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本文发展了确定近地面层湍流通量的组合法,得到了它们的一般表达式。并用这种方法确定近地面层MO相似性函数。利用ITCE的观测资料作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观测误差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胡隐樵 《大气科学》1990,14(2):215-224
本文根据误差理论分析并比较了在近地面层内各种间接确定湍流通量方法的观测误差。空气动力学法由于采用不同的通用函数将造成很大的误差。H扣除法确定潜热通量,当Bowen比较小时误差较小,Bowen比B>1之后误差随B的增大迅速增长。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间接法确定湍流通量以Bowen比法和组合法误差最小,实例计算表明组合法的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开展干旱环境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根据目前干旱环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干旱环境动力学”的概念及其科学问题提法、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途径,为干旱环境动力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科学框架。干旱环境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建立干旱环境动力学,应以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但它应着重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中十至百年时间尺度干旱环境发展规律和趋势,特别是人类活动在该时间尺度内对干旱环境的影响。为了研究干旱环境问题,自然科学领域的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水文和水利以及地质学等必须形态统一的观点和普适的方法论,从而形成相对独立且学科交叉的干旱环境动力学。气候动力学已相对成熟,干旱环境动力学建模可以气候动力学为基础。建模成败的关键是如何将生态过程物理化和化学化,如何建立水文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土壤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与气候动力学模式相互耦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考虑了水汽凝结的反馈影响后,用近似方法求出了积云动力学方程组的解。对解的一个数值计算表明:积云强烈的发展最后必然会使云顶出现砧状结构,从而发展成砧状积雨云。  相似文献   
18.
黑河实验(HEIFE)能量平衡和水汽输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It is a review about advance of research on energy budget and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ur in the HEIFE area. A basic model, the cold island in oasis and the inverse humidity phenomenon in desert, about interaction of oasis with desert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The major disturbance of the oasis to observation in the desert is the latent heat flux that is an ignored value in the energy budget on ground surface in the desert. Consequently, it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id region to have measured energy budget at the gobi station and desert station in the HEIFE area.  相似文献   
19.
利用HEIFE、DHEX和GAME/TIbet3个观测试验和部分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下垫面非均匀条件下产生的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的完整物理图像以及它们对地表能量和五水转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非均匀特征对五水转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是下垫面非均匀性的必然结果,它们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刻画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通常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将冷岛效应中的热量平流转化成蒸发潜热,同时陆面过程模式也混淆了逆湿现象和发生在下垫面上的大气水的冷却凝结。这些评述将有助于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逆湿现象,针对陆面过程模式的缺陷,利用文献[1]给出的逆湿现象形成的物理模型,设计了新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该新方案成功地模拟出厂发生在绿洲附近的沙漠上的逆湿现象,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结果相互吻合,这表明所建立的新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是可行的。这些结论将为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