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基于经济社会活动视角的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诸多问题,亟需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空间政策以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开展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拟、实施政策检验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土地利用/交通相互作用模型”(Land Use/Transport Interaction Model, LUTI),以经济社会活动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模型(Urban Activity Spatial Evolution Model, UASEM),并进一步给出了UASEM模型各子模型的具体实现和模块之间衔接的逻辑结构,从可操作层面给出了模型的实现方法。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检验政策实施等,将成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模拟分析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2.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丁  葛岳静 《地理研究》2013,32(4):731-7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3.
胡志丁  骆华松 《地理学报》2014,69(8):1240-1240
正2014年7月19日,"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及第一届理事会和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欧阳玉靖司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云南省教育厅邹平副厅长、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王伟副主任、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处赵纯处长以及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各机构负责人等参与了会议。该中心于2013年10月入选云南省2011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54.
“亚洲水塔”变化对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被喻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国际大河的发源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冰川消融,进而引起周边河流长期径流的下降和季节分配的紊乱。这一自然变化叠加在流域内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等人文变迁过程之上,造成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及时间匹配上的失衡与错位,从而在该地区诱发更多水冲突、水危机等水政治问题。域外大国的介入则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水政治的复杂性,并已在事实上威胁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未来,中国应以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基于既有国际规范,通过多边或双边谈判寻求化解水冲突,促进与相关国家的利益融合及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55.
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展望:青年学者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未形成系统、有共识的学科理论框架。为此,基于2019年先后在上海和广州举办的多次研讨会,国内15位青年地理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和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具体包括:多尺度的地缘环境、科技地缘政治、批判地缘政治、环境政治、能源地缘政治、国别区域研究、通权论、民意政治、都市政治、劳工政治地理、区域一体化的政治地理、城市政治地理学、中西权地秩序比较、新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人地关系、尺度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地理学、历史政治地理和基于福柯治理术的空间-权力关系理论等。此外,各位青年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具有多尺度特征、加强原创性理论研究、回归“地理空间-权力关系”的主线。希望本文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讨论和成果。  相似文献   
56.
基于主体间性的乌克兰危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欧美与俄并没有真正的增信释疑,为防止“威权主义”的俄罗斯再次成为控制欧亚大陆的“欧亚帝国”,欧美急需在东欧寻找一个有效制约俄罗斯的战略支点,乌克兰是其最佳选项。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则是其抗衡欧美的前沿哨所和战略缓冲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思维的内涵、特点、存在方式,系统梳理了历史上的乌克兰危机,发现了隐含在其中的主体间性;其次以主体间性为视角,探究了乌克兰危机发生的根源并从主体间性的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对2013乌克兰危机进行了剖析;得出:乌克兰危机是欧美与俄在乌克兰地缘安全博弈的必然结果,只要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存在未来乌克兰危机还会再出现。最后根据乌克兰危机启示给正在处于大国崛起路上的中国处理朝核危机、南海冲突等周边地缘政治事件提出地缘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57.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区域,地缘经济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内容,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对于促进双方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法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双方地缘经济关联度的不同类型。结果表明:(1)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不同国家间差异显著,并可以2005年为界分为平稳变化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2)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经济关联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哈萨克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格局较为稳定,而其余三国则相对多变;(3)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可划分为高度关联型、中度关联型和低度关联型。研究对于厘清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经济关联度及不同类型、推动双方的地缘经济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8.
由于大国不断的更换地缘战略楔子,缅甸在大国之间的几轮地缘战略角逐中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其地缘战略区位价值却几经变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大国在缅甸的博弈更加剧烈,其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越发突显,引发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缅甸对中国地缘战略不可替代的观点。全文通过对海权论、心脏地带论、边缘地带论、多级世界模式、大棋局等古典和现代地缘战略理论分析,得出:不同地缘战略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区位,同时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区位隶属于地缘战略,进而推导出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并以缅甸为例,通过考察分析缅甸在二战时期、冷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中国崛起之后四个时期的地缘战略区位演变状况,解释了为何在大国博弈下缅甸的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却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最后从主体间性角度对我国未来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9.
地缘合作的理论框架探讨-以东南亚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缘合作是基于地缘区位而进行的区域合作,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东南亚是地缘政治的传统"破碎地带",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文章从地缘合作的概念、空间层次和合作框架进行理论探讨,选择东南亚中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东盟南增长三角作为地缘合作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地缘区域合作、地缘次区域合作和地缘经济区合作三种类型的制度安排。地缘区域合作依托于地缘板块,通过国家联盟的政策体系来促进地缘合作;地缘次区域侧重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具体项目,多渠道融资来推动次区域合作;地缘经济区则主要承载了边境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等政策性区域。研究认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通和能源项目共建、边境合作区开发等是深化地缘合作的重要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60.
随着中国崛起,世界主要大国将战略中心转移至亚洲并通过各种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等经济途径重塑中国周边环境,由此导致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形势变得极其复杂。中国则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经济途径化解。本文按照全球—区域—国家间的尺度,探讨了国际经济组织、经济联盟和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等3种主要经济途径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机制及空间表现。结果表明:通过国家间经济依赖的不对称性改变各国权力大小,进而影响地缘格局中地缘体的权力分配,其空间表现主要为影响地区冲突和改变国家地缘空间影响范围。而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则通过权力再平衡影响地缘政治格局,其空间表现主要为数量增长、交错分布和空间范围扩大。中国学者对如何通过经济途径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力、改善中国地缘环境的研究不够充分。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应更为关注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周边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①将经济相互依赖转化成为有效的地缘影响力;②利用国际经济组织和经济联盟拓展中国地缘政治空间;③“一带一路”空间走向及沿线国家;④多尺度经济途径影响效应分析;⑤运用定量模拟方法探求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等,为中国的地缘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