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湖南平江县仁里铌钽多金属矿床是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11大队新发现的高品位超大型伟晶岩型稀有多金属矿床,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查,在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西南缘的仁里矿区查明伟晶岩脉140条,发现铌钽矿脉14条。对主要矿脉进行了地表槽探和深部钻探验证,具有北铌钽南锂的特征,铌钽矿体具规模大、矿体形态简单、连续性好,矿化较均匀,品位富、埋藏浅,矿石质量优及资源潜力大等特点。矿区估算(333+334)Ta2O5资源量10791 t,Nb2O5:14057 t,平均品位Ta2O5:0.036%,Nb2O5:0.047%,达到超大型规模。仁里超大型铌钽多金属矿床的发现,突破以往对大岩基难以形成和找到超大型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既往认识,提出幕阜山矿集区定位于构造岩浆隆起带,仁里矿床大型层状构造与燕山期岩浆岩联合控矿、含铌钽矿伟晶岩脉形成于区域后造山构造环境的伸展构造体制的新认识,分析了区域上的找矿方向,丰富和发展了稀有金属成矿理论,为华南地区稀有金属矿产找矿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幕阜山地区有望成为我国一个新的重要铌钽等稀有金属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32.
利用16个微卫星标记对缢蛏F1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和标记-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6个SSR位点共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44和2.0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与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8和0.63,部分位点基因型分布严重偏离孟德尔定律,暗示其可能与适应性基因相连锁,其中YC-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杂合不利存活基因。位点YC-96和YC-123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YC-96的BC基因型和YC-123的BB基因型均为体重性状的优势基因型,其对应的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4个生长性状表型值都最大,可以作为选育快长性状的候选分子标记;YC-1位点与壳宽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BB型是壳宽的优势基因型;YC-93位点与壳宽、壳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AB型是壳高的优势基因型,BB和BC型是壳宽的优势基因型。对YC-1、YC-93、YC-96和YC-123进行以体重性状为参照的不同基因型组合比较,找到了最优组合(BB/BB(BC)/BC/BB),与4个位点单独分析对应的最优基因型基本完全一致,符合加性作用模型。筛选出的与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可为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3.
以小荚蛏(Siliqua minimai Gmelin)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荚蛏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核型公式为2n=12m 14sm 10st 2t,染色体臂数(NF)=64,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已经研究的大竹蛏、缢蛏和长竹蛏相比,小荚蛏核型更不对称,st/t类型数量更多,推测小荚蛏较为原始。用类平均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小荚蛏与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34.
对小荚蛏(Siliqua minima)繁殖、幼虫培育、变态附着及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荚蛏繁殖盛期是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壳长3cm左右的雌性成熟个体最多,产卵可达10万粒左右,卵径约60μm。在盐度20,水温21~22℃,pH7.8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8h发育至D形幼虫。26℃时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最高,盐度21~36之间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差异不大。温度对幼虫生长发育影响明显,18℃和30℃试验组,幼虫不能存活,22℃组幼虫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慢于26℃组。盐度对幼虫生长影响明显,盐度为16时,幼虫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略慢,随着盐度升高,存活率略有下降。金藻和小球藻是浮游幼虫前期生长适宜的单胞藻饵料。  相似文献   
35.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排氨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1e0.4379x,R2=0.9948,耗氧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896lnx 0.0912,R2=0.9558。O∶N(摩尔比)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稚贝呼吸Q10(温度系数)平均值是2.53,排泄Q10平均值是3.1。宽壳全海笋稚贝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30℃和15~25;pH的适宜范围为7.0~9.0;氨氮的96h半致死浓度为30.3mg/L,安全浓度为3.03mg/L。不同壳长的宽壳全海笋稚贝对不同厚度泥底质的适应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6.
宽壳全海笋受精及早期卵裂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宽壳全海笋 Barnea dilatata(Souleyet)受精卵早期发育中的生发泡破裂、极体排放、两性原核联合、早期卵裂、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宽壳全海笋成熟未受精卵呈梨形或卵圆形,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生发泡尚存;在水温26℃±1℃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6~9 min,生发泡逐渐萎缩、破裂;受精后18、25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后35 min,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随后,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 min,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完成第一次卵裂;第二次卵裂过程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只是卵裂方向与第一次卵裂基本垂直,在受精后60~65 min,第二次卵裂完成,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另外,实验中发现了明显的第一极体分裂现象争极少量的多精入卵现象.  相似文献   
37.
应用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比较对文蛤的辽宁(LN)、山东(SD)、江苏(JS)、广西(GX)4个自然地理群体的7个壳形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SD和JS群体间差异不显著,LN和Gx群体差异不显著,Gx群体与SD和JS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利用4对引物组合对这4个群体进行了AFLP扩增,共得到236个位点,其中特有位点14个,这些特有位点可作为群体鉴别的特征性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4个文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而以Gx群体最高,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0.2636、0.3961,sD群体最低.分别为0.2308、0.3462.从群体间遗传距离和NJ法构建的亲缘关系谱系图来看,LN和SD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0.0394),首先聚在一起,而Gx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间都较远(0.1271-0.1586),单独分出一支,这说明Gx群体已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用它与其他3个群体杂交可望较大幅度地提高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38.
2004年10~11月和2005年的8~9月利用平面流水循环系统对硬壳蛤稚贝的中间培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流水量和放苗密度对硬壳蛤稚贝的生长、存活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硬壳蛤稚贝的最佳培育规模2~6mm,不同流水量实验中当流水量达到58.6dm3/min时,在第18天贝苗总重由6.125kg/m2增加到7.5kg/m2,壳长也由5.77mm增加到8.55mm,成活率达79%,水质检测发现,流水量越大的梯度组出水中叶绿素含量越高,氨氮含量越低,流水量越小出水叶绿素含量越低,氨氮含量越高;不同密度实验中当放苗量为0.625kg/m2时,在第24天贝苗由0.625kg/m2增加到4.125kg/m2,壳长也由2.86mm增加到6.98mm,成活率达66%,水质检测发现,密度越高的梯度组出水中叶绿素含量越低,氨氮含量越高,密度越小出水叶绿素含量越高,氨氮含量越低.整个实验过程中对氨氮,pH,盐度等理化因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保证了稚贝正常快速的生长.  相似文献   
39.
泥蚶人工选育群体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人工选育的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2个标记位点中,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观测杂合度平均范围0.4195~0.4725,期望杂合度平均范围为0.5700~0.6323。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48个群体-位点组合中有32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平衡。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0608~1.2242。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从0.0347~0.4549,平均值0.1930;基因流Nm值为0.2996~6.9617,平均值2.3367;群体近交系数Fis范围0.0052~0.7135,平均值0.2468。结果表明,连续的人工选育过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比较高,但选育过程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基于微卫星的泥蚶5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泥蚶不同地理群体的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浙江温州(ZJ)、山东日照(SD)、韩国釜山(KR)、广西企沙(GX)、海南海口(HN)等5个泥蚶地理群体进行了17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17对引物中共检测出11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Na)2~1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92~7.84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30~0.51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3~0.656,5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25~0.608。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表明,51.2%的微卫星位点偏离平衡状态(P0.05)。5个群体间的种群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2~0.062,呈现出较低的遗传分化。UPMGA聚类分析表明,浙江群体和韩国群体首先聚在一起,亲缘关系最近,然后与海南群体聚合;广西群体和山东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支,然后与上面三个群体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