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13年湖北省两次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萍萍  吴翠红  祁海霞  王晓玲  张宁 《气象》2015,41(4):418-42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3年2月7—8日干雪过程、2月18—19日湿雪过程,从水汽、不稳定、动力及温湿层结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月7—8日的干雪过程水汽层次浅薄,水汽输送支仅为700 hPa弱西南气流;2月18—19日的湿雪过程水汽充沛,水汽输送支为700 hPa强西南急流和850 hPa 东南气流。(2)干雪过程低层冷平流强,层结稳定。湿雪过程低层暖平流强,冷暖交汇使大气不稳定度增加。(3)干雪过程中弱暖湿气流沿深厚冷空气垫爬升,动力辐合位于中高层,次级环流的形成减弱上升运动。湿雪过程中弱冷空气楔入到强暖湿气流底部,迫使其抬升,形成深厚上升运动区,次级环流的形成增强上升运动。(4)干雪过程整层温度<0℃,700 hPa出现冷性逆温层,-10℃层位于925 hPa附近,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整层水汽含量较小;湿雪过程700 hPa出现暖性逆温层,-10℃层位于500 hPa附近,水汽密度、液态水含量、整层水汽含量较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干、湿雪形成的三维物理模型,该模型从温湿(风)垂直层结上面体现出了干、湿雪形成的主要环境背景差异,对于干、湿雪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建立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社会经济因子和环境资源因子为聚类指标,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其中不包括我国的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聚类,研究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差异,为各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建立一个三维非静力中-β尺度动力学预报模式,模拟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所产生的大气现象。模式包含以下功能;放弃静力近似的假设;垂直方向采用地形跟随坐标,以表现实际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用较细的网格以提高空间分辨率和精度;通过他表能量平衡方程计算,反映地表的热力作用。其中太阳辐射吸收考虑了地形的波向作用,他表潜热和水汽通量考虑了植被作用;闭合方案采用O’srten的K(z)闭合方案。  相似文献   
44.
层状云中非垂直多条撒播线源催化剂扩散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余兴  樊鹏  王晓玲  戴进  李兆元 《气象学报》1998,56(6):708-723
首先建立了一个模拟层状云中催化剂扩散的三维时变烟团轨迹模式。该模式能够模拟层状云中多条(与风向)非垂直撒播线源的催化剂扩散特征。在模式中,详细考虑了地形、垂直风切变对催化剂扩散的影响以及催化剂播散参数的时空变化和催化剂的湿清除效应以更接近于实际过程。其次建立了一个细网格三维非静力中-β尺度动力学预报模式,用于模拟大气流场和湍流场,以其作为烟团轨迹模式的背景场。最后根据1996年3月31日08时实测常规气象资料和14时飞机实际播撒参数,对陕西省关中地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催化剂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的大气层结和扩散参数做了敏感性试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在非均匀、非定常及非垂直直线源情况下,层状云中催化剂扩散的浓度等值线空间分布较复杂,不满足高斯分布。(2)催化剂的扩散与湍流扩散系数、风场分布相对应,水平扩散范围大于垂直扩散范围。(3)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催化剂扩散和多条线源的合并,扩散系数越大,扩散范围越大,线源间合并越早,撒播的线源间距可以大些。(4)陡峭地形对低层风场和湍流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5.
南海和青藏高原TBB的低频振荡与湖北省“二度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利用1991~2003年闽南地区的酸雨资料和天气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闽南地区有近一半的降水出现酸雨。春冬季酸雨出现率大,秋季最小。与锋面伴随的850 hPa冷槽型、暖式切变型和冷式切变型,酸雨出现率大,倒槽型最小。在倒槽型的槽后酸雨出现率明显比槽前多出2倍多。pH值随降水等级的增大呈“U”型变化,酸雨出现率在暴雨出现之前随着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大雨时的酸雨出现率最大。闽南地区在偏西风下的酸雨出现率大,东北风下最小。  相似文献   
46.
以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的短历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线、500 hPa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空气自北向南、自上而下侵入湿区,具有典型的湖北干侵入暴雨特征。干侵入使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汇合上升,同时激发冷切尾部辐合区中的正涡度柱沿假相当位温锋区向上发展,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增强对流上升运动。500 hPa冷温度槽活动及干侵入造成垂直方向上对流不稳定,冷式切变线尾部由于冷暖平流、干湿平流交汇构成水平方向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受露点锋生扰动,从而触发强对流天气。中低层深厚湿区的维持和水汽辐合为老河口中尺度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47.
利用GFS的6小时间隔的再分析场、FY-2C卫星云图、加密自动雨量监测、雷达监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17—18日湖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后两次干线作用是此次大范围大暴雨的重要触发机制。500 hPa槽后干空气的侵入在鄂西南附近先后触发产生4个中尺度云团,槽前有正涡度平流东移与江汉平原南部低涡环流叠加,加强了低涡发展,造成湖北南部强降水发生。西南急流的发展加强与华北高压干冷空气南侵,产生明显干锋生,表现为江汉平原东部相继生成3个中尺度云团。另外,高层高位涡沿等θse锋面产生动量下传,在江汉平原东部暴雨区形成一个垂直高值涡度柱,北侧干冷空气向南向下侵入,形成次级环流,为持续性强降水提供动力上升条件;地面图上有3支气流汇合加强,气流汇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吻合较好,是降水天气的主要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48.
利用陕西省陕南、关中54个气象站50a(1961—2010年)观测的日降水资料,分析小区域降水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年降水以减少为主,减少程度西部大于东部,宁强、华山和略阳雨量减少最多。(2)夏季降水以增加为主,减少站集中在秦岭山上和区域西部,降水向夏季集中倾向明显。(3)日雨量<5mm小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雨日数减少站占96%,镇安、丹凤、高陵减少最多;雨量≥50mm暴雨,年雨量和雨日数增加趋势明显,集中在夏季,镇巴、紫阳、镇坪夏季暴雨日数增加最多。即小雨减少暴雨增多,暴雨灾害趋于严重。(4)在降水变化中地形等局地作用明显,是天气预报和研究气候变化应该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49.
基于形态学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SVM影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集成的影像分类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相对于单纯基于像元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对ROSIS高分辨率高光谱影像、北京中关村地区OMIS高光谱遥感影像两组数据进行SVM分类验证,试验表明,基于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分类技术能产生较好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50.
王晓玲  朱良 《地理教学》2012,(15):44-46
本文以2008年美国MCGRAW-Hill(麦格劳一希尔公司)出版的World Geography and Cultures(《世界地理与文化》)中学地理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教材中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对该教材的深入分析,将透视出美国中学地理教育的课程理念、教学思想、教材编写思路,从而对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以及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