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31.
为解决煤矿井下硬岩深孔滑动定向钻进过程中因钻柱托压效应引起的给进压力大、钻进效率低、钻孔深度受限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孔底水力加压方式提高钻头钻压的技术思路。通过借鉴石油钻井领域水力加压器结构并结合煤矿井下近水平孔钻进工况进行了孔底水力加压器结构设计,运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水力参数设计。对样机进行了室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用φ12 mm、φ13 mm、φ14 mm活塞水眼在流量200~450 L/min范围内输出轴向压力2~10 kN。在淮南张集矿进行了现场试验,并总结出了一套孔底水力加压和水力辅助加压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滑动定向钻进方式下钻孔深度由464 m顺利延伸至578 m,深孔钻进时最大钻效由之前托压孔段的1 m/h以下提高至3 m/h以上,试验进尺内平均给进表压较托压孔段降低了23.8%、平均钻效提高了137%。   相似文献   
232.
本文采用"注胶法"制得用以观察分析和定量研究的黄土微观结构试样,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数字化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并讨论黄土孔隙结构特征及其随黄土埋深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埋深马兰黄土依据孔隙率或孔隙面积率分类均属于疏松多孔性土。黄土孔隙连通性随埋深增加逐渐减弱;埋深由小到大,马兰黄土孔隙的主要结构特征由相对不稳定的大、中架空孔隙,过渡为相对稳定的微、小镶嵌孔隙,定量表现为大、中孔隙面积率之和随黄土埋深的增加减小约63.04%,而小孔隙面积率增加约40.57%,微孔隙面积率增加约22.47%。通过对孔隙形状分布的分析,上述不同类型孔隙面积率的增加或减少主要源于细长形和不规则形孔隙面积的改变。此外,不同埋深马兰黄土中细长孔隙的面积在微、小、中、大孔隙的面积中均占主导地位。就孔隙数量而言,马兰黄土中微、小、中、大孔隙的数量随深度增加依次急剧减少,此现象主要由4种孔隙中圆孔数量的显著差异引起,表明圆孔的孔径多偏小。  相似文献   
233.
黑君淼  王力  李昂 《测绘通报》2024,(2):39-44+79
本文分别对地铁施工期间和运营期间的变形监测技术手段进行了总结、归纳,梳理了地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铁变形监测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地铁变形监测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对研究地铁变形监测的系统化和自动化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34.
王力  樊俊雷  李雷 《江苏地质》2017,41(2):310-317
初步概括了中国石墨矿产资源现状,总结了晶质石墨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及主要找矿标志。中国石墨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种类齐全,资源分布呈现“分布广泛、东多西少、个别富集”的特征,区域变质型晶质石墨矿床是主要矿床类型,晶质石墨主要成矿规律为“构造定区、沉积控源、变质限量、热液提质”,即大地构造格局决定晶质石墨矿床的有利区分布,富有机质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主控炭源供给和赋矿层位分布,变质作用深度及期次限定石墨矿体总量,混合岩化过程对提升矿石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典型晶质石墨矿床的形成一般经历沉积成岩—区域变质—混合岩化3个阶段。地层、岩性、沉积环境、构造以及地球物理异常等是石墨找矿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235.
基于AO和面向对象思想的GIS图形编辑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ArcObjects的基础上,以面向对象的思想作为指导,设计并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形编辑。  相似文献   
236.
冯华  赵旭  王力 《地下水》2005,27(6):473-474
本文详细分析了泰来县地下水开采现状及超采区状况,提出了开展水文地质详勘工作,严格控制新建井,限量开采地下水和保护水资源等对策.  相似文献   
237.
现如今,深度学习已然成为机器学习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其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语音处理、问答系统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通过附加经过特殊设计的细微扰动而构造出的对抗样本,能够破坏深度模型的原有性能,其存在使许多对安全性能指标具有极高要求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以视觉感知为主要技术优先的智能驾驶系统,面临新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对对抗样本的生成攻击和主动防御研究,成为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极为重要的交叉性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对抗样本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典型的对抗样本攻击和防御算法.随后,列举了针对视觉感知系统的多个物理世界攻击实例,探讨了其对智能驾驶领域的潜在影响.最后,对对抗样本的攻击与防御研究进行了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238.
洪勃  李喜安  王力  孙建强  简涛  孟杰 《中国地质》2021,48(3):900-910
土颗粒的形状及其空间方位的择优取向是导致宏观土体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借助Quanta FEG型电子显微镜扫描照片所包含的相关信息,揭示其微结构在水平向和垂直向上的差异,并对该微观结构的各向异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1)水平向和垂直向切片中颗粒的圆形度R_0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无论垂直向还是水平向土壤颗粒均以次圆形、圆形和非常圆颗粒为主。(2)水平方向切片中颗粒的方位角具有一定的WN-ES的优势方向,而垂直向切片中土颗粒的长轴有与地面平行的优势取向,且埋深越深这种趋势越明显。(3)水平切片中土颗粒的各向同性性质更为显著,而垂直向切片中颗粒的各向异性性质更为突出,且随埋深的增加,各向异性增强。(4)水平向和垂直向切片中颗粒总的概率分布基本表现为随机分布,粉粒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是导致这种无序分布的重要原因,相对于粉粒而言细砂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排列具有方向性。分析表明,颗粒的方位角和各向异性率对黄土微观各向异性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同时,颗粒的方向性对黄土高原的古气候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39.
卢寅花  王力  张国峰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936-67040951
黄绿山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带西段,区内花岗岩广泛分布,相对匮乏同位素的研究成果以及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地质记录。本文对前人在地质填图中认为原属于华力西期的奥长花岗斑岩侵入体进行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全岩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其成因类型和源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地球动力学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黄绿山奥长花岗斑岩结晶时代为466±3 Ma,为加里东期中奥陶世的产物。样品具有高SiO_2和Na_2O,低K_2O的特点;在SiO_2—K_2O图解上,除一个样品落入钙碱性区域之外,其余样品全部落入低钾拉斑系列。样品具有右倾的稀土分配特点((La/Yb)_N介于4.41~10.01),具有微弱的Eu异常(0.94~1.09)。样品具有较低的10000Ga/Al(2.6)以及极低的P_2O_5(平均为0.06%),说明黄绿山奥长花岗斑岩为Ⅰ型花岗岩;结合其中元古代的Nd二阶段模式年龄(1.03~1.21 Ga),认为黄绿山奥长花岗斑岩为中元古代下地壳再活化部分熔融的产物。在花岗岩构造图解上,样品落入VAG区域,显示其与洋壳俯冲具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其与奥陶系滩间山群的伴生关系和具有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特征,因此认为黄绿山奥长花岗斑岩产于与洋壳俯冲相关的弧后盆地环境中;弧后盆地的存在暗示洋壳俯冲仍未结束,地体碰撞尚未开始,因此柴达木盆地北缘洋盆至少在466 Ma仍未关闭。  相似文献   
240.
八道沟具有复杂的构造环境,且侏罗纪花岗岩在该地区分布较为有限,因此十分缺乏对区域构造演化环境判断的证据.对八道沟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岩石样品中的锆石主要为长柱状,自形程度较好,发育较清晰的韵律生长环带结构,具岩浆锆石特征,该岩石形成于早侏罗世(176±1 Ma);岩石SiO2含量为68.93%~70.02%,贫MgO(1.27%~1.45%)、CaO(1.80%~2.78%),A/CNK值为0.92~1.02,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铕异常不明显(0.96~1.03),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显示为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εHf(t)值为-20.21~-24.0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为2 498~2 740 Ma,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Mg#值介于45~47,由此推断岩石源于新太古代下地壳熔融.结合区域同时代岩浆岩展布,认为八道沟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