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524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61.
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的特殊沉积——"错时相"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历了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及相关地质灾变事件的多年热点研究后,近年来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灭绝后的事件效应上,即生态系和沉积体系状况。但紧随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之后的早三叠世生态系以分异度极低的广适性分子和机会分子为主,这就突显沉积记录的重要,也使得下三叠统地层中的特殊沉积及相关构造——“错时相”沉积,如扁平砾石砾岩、蠕虫状灰岩、潮下皱纹构造、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等,成为研究灭绝—残存—复苏领域的学科前沿。作为地质历史环境一次大跃变后的直接产物,“错时相”沉积紧接生物大灭绝后出现,并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的重建而退出正常浅海环境,这种耦合关系表明沉积体系、生态系、生物灭绝与复苏、异常环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化石保存单调稀少的下三叠统地层,“错时相”沉积的研究,为探索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与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62.
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主要分布在滇、黔、桂、湘、川、渝、鄂、浙等省区,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省份。本文介绍了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列出了近20多年来我国发现的真洞穴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将洞穴无脊椎动物划分为陆生群落和水生群落;着重介绍了蛛形纲、重足纲、昆虫纲、甲壳纲、腹足纲的研究现状。此外,对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特征以及进化研究也进行了概述。然而,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在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洞穴无脊椎动物,加大洞穴生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将是未来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63.
淮南生物群化石分别产于我国华北地台和北美荣伦古陆新元古代地层。在我国华南地块、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台、南亚印度古陆、澳大利亚和北欧波罗的海地盾等都有发现。在今天的地理分布上,它们或远隔重洋,或处于鸥业大陆东西两端,然而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相同的化石组合和大体相同时代的地层层位呢?以前从事寒武纪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很少探讨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各大陆新元古代地层构造资料并参照古地磁学研究成  相似文献   
964.
三峡地区志留纪纱帽组风暴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峡地区志留纪纱帽组的系统研究,在不同层位上,划分出了砂质、灰质、钙屑、含磷质等4种类型风暴岩。经过其结构特征、沉积序列、沉积相等分析,认为砂质风暴岩和含磷质风暴岩隶属近源风暴岩,灰质风暴岩隶属远源风暴岩,钙屑风暴岩则属于上述两者间的过渡类型。研究区内4种类型的风暴岩在横向上分布广,纵向上风暴作用持续时间短,沉积速率大,并且结构特征明显,便于追索和对比,可作为等时性标志层进行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965.
在内蒙古固阳县以东下湿壕地区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 ,首次在前人划分的下白垩统固阳组 采到瓣腮类、腹足类、介形类、轮藻、植物等大量化石。结合地层沉积组合特征 ,将原固阳组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李三沟组。这一地层层位的厘定和古生物化石的发现 ,对进一步探讨固阳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煤规律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966.
湖北建始北部二叠纪地层硒的来源与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始北部 1∶5万地质填图中 ,调查了该区二叠纪的 3个硒异常层位———孤峰组、吴家坪组和大隆组。在硒异常层或其下伏层位中发现有基性火山碎屑沉积 ,硒的含量与基性火山碎屑在地层序列与平面展布上呈正比。从地质时代的一致性上反映硒的来源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或风化作用有关。硒含量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曲线表现出正相关 ,在最大海泛面处达最大值。大的容纳空间和水体能量较低的环境 ,利于有机碳质大量吸附硒 ,造成硒的富集。  相似文献   
967.
淮南生物群和小达尔生物群化石分别产于我国华北地台和北美劳伦古陆新元古代地层中。在我国华南地块、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台、南亚印度古陆、澳大利亚和北欧波罗的海地盾等都有发现。在今天的地理分布上 ,它们或远隔重洋 ,或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 ,然而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相同的化石组合和大体相同时代的地层层位呢 ?以前从事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很少探讨这一问题。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根据各大陆新元古代地层构造资料并参照古地磁学研究成果重建的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似乎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笔者将淮南生物群和小达尔生物群化石在各大陆的分布同新元古超大陆Rodinia各古陆块相对位置对照研究后发现 :淮南—小达尔生物群主要分布在古太平洋海槽南北两侧 ,形成一个以淮南生物群和小达尔生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地理区系。古太平洋淮南—小达尔生物地理区系的初步识别和确认 ,为重建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提供了古生物学上的直接证据 ,具有地层学、大地构造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968.
葛洲坝蓄水以后库区蒸发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祎  牛兰花  樊云 《水文》2000,20(3):33-35
用宜昌蒸发站采用的20m^2蒸发池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量,用实测的不同流量级库区水面面积建立关系曲线,推算出库区历年月、年平均水面面积泽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历年平均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对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各年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计处。分析了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理对水资源的影响。其成果可供葛洲坝库区水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969.
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海山 《世界地质》2000,19(4):392-396,401
以实现空间正确归位为目的的地震偏移技术方法业已历经了长足发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为人们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在综合考虑偏移策略,算法、参数和速度等决定剖面质量因素之后,不难发现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差距,近期地震偏移技术的研究进展迅速三维深度偏移和适用于复杂介质情况的综合方法将有望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0.
北京地区地热测井与热储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地热测井由电阻率,自电,天然放射性,井温,井径形成地热测井系列,在划分地层,了解井温,水量等方面取得重要参数资料,为北京地热的勘探,开发,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