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孢粉资料定量重建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的古气候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根据岱海盆地99a孔11.01m以上地层孢粉资料,运用孙湘君等所做的花粉-气候响应面定量重建了岱海盆地全新世以来的7月平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结果表明,温暖湿润期的7月平均气温比今高约2~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100~180min;寒冷干旱期的7月平均气温比今低2~3℃,年均降水量比今少约40~120mm。全新世时期岱海盆地的气候曾发生过数次冷干、冷湿的降温事件和升温事件,冷干降温事件发生在10270、9500、8600、4400~4200、2800~l650aBP,冷湿降温事件发生在7600~7400、5800~5600aBP,升温事件发生在3750~3500、1650~1350aBP。除2800~1650aBP的寒冷期外,这些事件多持续了约200~300年便迅速结束。  相似文献   
12.
山东灵山岛早白垩世构造演化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山岛发育一系列断层、褶皱、岩墙群、节理等应力感应构造。通过对不同剖面构造现象的分析发现,灵山岛地区由早白垩世末期至青山期末期(可能)至少经历了3次挤压和2次伸展事件。研究表明,灵山岛莱阳期末期受NWW—SEE向的挤压,莱阳期末期至青山期初期发生了NW—SE向伸展,青山期初期之后发生了近EW向到NE—SW向的挤压,再之后则经历了NW—SE向伸展和NW—SE向挤压。与胶莱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对比显示,本地区构造发育特征更为复杂,明确本地区构造应力机制及应力场方向的变化,对其原型盆地的恢复及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物源分析是古地理重建与盆地分析的关键,典型的物源区包括岩浆弧、大陆地块、再旋回造山带等。重矿物种类多样,蕴含丰富的母岩信息,是物源分析的重要对象。现代砂的研究表明,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重矿物组合。遗憾的是,由于古代沉积的重矿物组合在成岩过程中会被改造,现代砂的重矿物组合与物源区的耦合规律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古代砂岩。科学界尚不清楚岩浆弧与大陆地块来源的古代砂岩的重矿物特征。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与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纪—古近纪砂岩物源明确,要么来自亚洲大陆的冈底斯弧,要么来自印度大陆地块,是探讨岩浆弧与大陆地块来源的古代砂岩重矿物特征的绝佳场所。16件砂岩重矿物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物源区来源的砂岩重矿物组合均被成岩作用严重改造,辉石、角闪石等不稳定矿物消失,绿帘石等自生矿物出现;冈底斯弧来源的砂岩以出现大量绿帘石或磷灰石为特征,ZTR指数小于40;印度大陆地块来源的砂岩以出现大量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为特征,ZTR指数大于75。这一结果指示岩浆弧与大陆地块来源的砂岩的重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可以用来探讨物源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4.
孢粉分析定量重建燕山地区5 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利用燕山地区几个主要植物的花粉-气候响应面模型,定量恢复了燕山南部5000a B.P.来的气候变化。5000a B.P.以来,燕山南部的气候曾发生过两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一次发生在4500~3600a B.P.,7月份平均气温比今低2.0℃左右;一次发生在2750~1750a B.P.,7月份平均气温比今低3.7℃左右;2000a B.P.以来年均降水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年均降水量比2000a B.P.前减少50~100mm。孢粉分析表明,燕山南部人工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索到1600a B.P.,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索到700a B.P.。  相似文献   
15.
孢粉记录的岱海盆地1 500年以来气候变化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根据岱海盆地99A孔1.84m以上地层较高分辨率的孢粉资料,运用中国北方部分科属花粉-气候响应面定量恢复了岱海盆地1500aB.P.以来的七月平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岱海盆地的气候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过渡带特征,1500aB.P.以来,七月平均气温除1500~1300aB.P.时段外,多低于现在;1500~980aB.P.岱海盆地的气候变化为温干-冷湿交替,980~400aB.P.以凉干-冷湿交替为特征,400aB.P.以来变为凉干-温湿的交替。980aB.P.以来,伴人植物草、荨麻花粉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加剧。是否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400aB.P.以后岱海盆地气候变化格局的改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岱海盆地99A孔11.01 m以上地层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12 000 cal a 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 早全新世时期, 岱海盆地受冬季风影响强烈, 气候波动以冷湿、暖干为主, 12 000~11 000 cal a BP为以白桦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 气候寒凉湿润; 11 000~7 900 cal a BP白桦林退缩, 气候温干; 中全新世时, 主要受控于夏季风影响下, 气候波动以冷干、暖湿为主, 7 900~4 450 cal a BP是岱海盆地森林植被发育最好的时期, 气候温暖湿润, 4 450~2 900 cal a BP森林开始退缩, 气候温干; 2 900~0 cal a 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森林植被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冲积物孢粉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华北平原孢粉沉积相研究表明,洪积扇和三角洲平原区沉积的花粉较多。花粉沉积浓度多在3000粒/g以上。冲积平原区沉积下来的花粉较少,花粉浓度多在1000粒/g以下。冲积物的花粉浓度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地貌单元的指标。不同的沉积相存在着不同的孢粉组合。主流相一般沉积的花粉粒很少或不合花粉,花粉植物类型也较少。漫滩、心滩沉积的花粉较多,花粉植物类型也较丰富。边滩沉积的花粉较少,花粉浓度也低。自然堤和泛滥相以含有较多的松、卷柏孢子和当地花粉植物为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识别沉积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岱海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岱海位于半干旱区东部边缘及东亚夏季风的尾闾区,生态环境体系脆弱,气候和环境变化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65个湖泊表层及入湖河流冲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揭示了岱海表层孢粉沉积特征及孢粉来源。岱海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区域性植被的孢粉,其总体特征反映了区域植被的组成,但不同部位孢粉组合的差异反映了湖滨当地植被的变化。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岱海湖区孢粉浓度总体上要低于入湖河流孢粉浓度,湖区中部孢粉浓度最高。岱海孢粉以河流携带的为主,同时受风力传播的影响。蒿、藜科、桦、虎榛子等花粉和蕨类孢子以河流搬运的为主,松、禾本科及莎草科花粉可能还受风力传播的影响。一些仅在个别样品中出现且百分比很低的花粉类型如豆科、十字花科等还有可能是昆虫、鸟类或人类活动携带而来。  相似文献   
19.
摘 要:浊流是深水环境中重要的侧向搬运过程之一,大量陆源有机质贡献及快速的搬运沉积等特点,使其相对于正常的深水沉积具有较强的有机质富集能力。不同的浊积系统、浊积系统的不同时期、同一浊积系统的不同沉积单元及浊积岩层之间有机质富集程度差别很大。低水位型、高水位-持续型和海侵型深水浊积系统的划分,有利于预测高频率、大规模浊积事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地质时期以及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区域和时期。同一浊积系统内,朵叶体和峡谷-天然堤的下游区域可能为更有利的有机质富集区域。浊积岩中细粒层的有机质丰度差异主要取决于粉砂质组分的含量;而砂岩层中的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较大的植物碎屑的贡献。浊积厚度、浊积频率等原因造成的有机质保存的差异则进一步造成了浊积岩中有机质含量的不均衡。这种不同尺度上的有机质富集的差异性分析,对探讨深水浊积岩的生烃潜能及能否作为有效烃源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探讨了赤峰地区8000aB.P.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400-6200aB.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先人既狩猎捕鱼,也种植作物和放牧;6200-4000aB.P,,随着森林的破坏,环境逐渐恶劣,农业水平下降;4000-2500aB.P.植被以草原为主,气候温干,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2500aB.P.至现在,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气候温和偏干,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人类活动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