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杨霄 《地理学报》2023,78(1):230-240
就军事地理环境而言,当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来自环中国岛链的封锁,研究这一限制性地理环境对准备和实施军事活动的影响与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进行了跨岛链作战的实践,但在日本海军依托岛链和优势兵力的封锁下,其战略目标未能达成,并且出现了军事地理位置上的优劣转换。本文通过对“一战”初期德国东亚驻军跨岛链作战行动的军事地理分析,尝试提出军事地理研究思路、跨学科融合路径和分析框架。本文分析认为,彼时德占青岛虽然具有良好的战略态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孤悬海外,且缺乏战略纵深;从宏观的区域尺度分析来看,基地与舰队间的联系被岛链分隔,腹背受敌,军事地理上的劣势凸显。但依托岛链进行封锁,需要集结大量兵力,利用对方边缘区内作战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有利条件,原本实力较弱的德国东亚舰队取得了重大战果,形成反转式的“核心—边缘”结构。本文为中国的海疆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提出了5条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冀中坳陷发育大量隐伏玄武质岩石,尤其是坳陷北部的廊固凹陷和霸县凹陷,岩石类型以玄武岩为主,辉绿岩次之,凝
灰岩分布较少,火山角砾岩极少。通过岩心、镜下薄片及铸体薄片观察,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表明该区火成岩为碱性玄武岩
和拉斑玄武岩系列;REE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型,Eu异常不明显;火成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呈强不相容元素富
集。该区玄武岩的喷发环境为水下喷发;火成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岩石组合、岩石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
该区火成岩形成于板内大陆裂谷构造环境。通过冀中坳陷玄武岩与邻区对比发现,冀中坳陷及邻区玄武岩岩浆活动具有随时代
变化往北迁移的趋势,SiO2含量显示从南往北略为增加的趋势,北部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大,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南
部低。   相似文献   
13.
冀中坳陷火成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中坳陷发育大量隐伏玄武质岩石,尤其是坳陷北部的廊固凹陷和霸县凹陷,岩石类型以玄武岩为主,辉绿岩次之,凝灰岩分布较少,火山角砾岩极少。通过岩心、镜下薄片及铸体薄片观察,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表明该区火成岩为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系列;REE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型,Eu异常不明显;火成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呈强不相容元素富集。该区玄武岩的喷发环境为水下喷发;火成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岩石组合、岩石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该区火成岩形成于板内大陆裂谷构造环境。通过冀中坳陷玄武岩与邻区对比发现,冀中坳陷及邻区玄武岩岩浆活动具有随时代变化往北迁移的趋势,SiO2含量显示从南往北略为增加的趋势,北部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大,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南部低。  相似文献   
14.
多源水联合调度重构滇池流域健康水循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湖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是滇池水污染严重和恶化趋势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对滇池流域"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结构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提出了重构滇池流域健康水循环的总体框架.在水资源模拟系统MIKE BASIN平台上,通过水力联系将环湖截污、外流域调水与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清淤等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恢复流域自然水系循环为目标,将外流域引调水与本区水库水、滇池水、地下水、城市再生水等多源水资源进行水量和水质统一配置,得到滇池流域水资源总体配置方案.结果表明:在牛栏江向滇池年均补水5.72亿m3的前提下,昆明城市尾水可以全部直接外排至下游作为工业用水,削减滇池入湖污染负荷,从而加速滇池生态环境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杨霄 《地理学报》2019,74(3):615-616
正讨论黄河变迁给人类带来的复杂影响是国内环境史研究的热点,也日益受到世界环境史学界的关注,近年来不断有外文研究专著问世。张玲教授的新著《河流、平原、政权:北宋中国的一出环境戏剧》于201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获得2017年度美国环境史学会颁发的乔治·帕金斯·马什奖(George Perkins Marsh Prize),在世界环境史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该书以公元1048-1128年黄河北徙期间给河北平原带来的环境剧变为  相似文献   
16.
1570—1971年长江镇扬河段江心沙洲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霄 《地理学报》2020,75(7):1512-1522
受黄河夺淮的影响,从1570年开始淮河下游由向东独流入海逐渐演变为南下入江,成为长江一条支流。这一变化为长江河流地貌的演变增加了新的变量,改变了长江镇扬河段原有的河槽特征和水流结构,洲滩冲淤、岸线进退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使用历史文献考证与古地图判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淮河入江口外沙洲群的形成年代与演变过程进行考证,认为裕民洲、南新洲等沙洲至少在17世纪前已经存在于淮河入江口外,是成化、弘治年间藤料沙等沦没后新淤长的沙洲。淮河入江后上述沙洲不断扩大、与新淤长沙洲一起向北并岸,致使镇扬河段北汊消亡,并由江心洲型河床向弯曲型河床转化。曲流的形成又使位于上游凹岸的瓜洲受到侵蚀,而位于凸岸的镇江不断淤积,长江镇扬河段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砾石群对河道生物栖息地自然化改造效果,以江西金沙溪河段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鲢鱼为目标物种,耦合河段的平面二维水动力及栖息地模拟,研究了砾石群布置对裁弯河道生物栖息地的影响特性及自然化改造效果。结果表明:裁弯河道鲢鱼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AWU)明显减少,弗劳德数在其主流线附近增大,剪切速度值由原河道的横向梯度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砾石群对裁弯河道生物栖息地的自然化改造效果显著,其中河道凹岸高密度布置方式使鲢鱼栖息地可用面积百分率(APU)由裁弯河道的9.20%增长至15.06%,砾石群下游附近水流的弗劳德数由裁弯河道的0.13~0.68骤降至0~0.15,砾石群下游区域形成低速水流区,为鲢鱼在大流量河道中提供了良好的庇护场所。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和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大多含有高温自形或锥形石英、副矿物萤石和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岩石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偏铝质-过铝质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的、缓向右倾斜而重稀土元素较为平坦、铕亏损的海鸥型,富集高场强元素(HFS)Zr和Ga,亏损Ba、Sr、Eu等;岩石中的石英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0~950℃,具有高温岩浆浅成被动就位的特征.岩石富SiO2、K2O、Al2O3,δ18O值为5.1‰~10.3‰,属正常略偏低δ18O值花岗岩类;ISr值较高、εNd值较低,暗示了其源区物质来源主要与古老下地壳变质基底物质有关,并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综合这些特征,首次提出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碱长花岗岩属于铝质A2型花岗岩,这说明此后该地区进入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后跨塌、伸展动力学体制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比研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与锌含量和碳酸酐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岩溶区施加有机肥的土壤有效锌和玉米叶片锌含量均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玉米叶片的锌含量分别为47. 85mg /kg 和43. 35 mg /kg ;岩溶区玉米叶片的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也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的碳酸酐酶活性平均为5. 622U,非岩溶区的碳酸酐酶活性平均为3. 485U;碳酸酐酶活性随玉米叶片的锌含量增加而提高,而玉米光合作用效率随碳酸酐酶活性增加而提高,反映了土壤锌含量对玉米叶片锌含量、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杨霄  韩昭庆 《地理学报》2018,73(1):129-137
高宝诸湖位于江苏省中部,紧邻大运河西岸,是淮河重要的入江水道。近300年来受到黄淮关系演变和人类垦殖活动的影响,高宝诸湖的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对古今地图中高宝诸湖的形态进行数字化和空间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对历史文献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综合分析,将高宝诸湖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①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为近300年来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1717年水域面积为1606.02 km2;② 清中期以后受淮河通过高家堰不定期排泄泥沙的影响,湖中沙洲开始发育;③ 1851年开始,淮河改道经由洪泽湖东南的三河闸,通过高宝诸湖进入长江,其携带的部分泥沙在高宝诸湖沉淀下来,形成三河三角洲,随着三河三角洲在在高宝诸湖内的不断淤涨,湖面萎缩速度加快,1868年湖面缩小到1494.03 km2,1916年为1071.97 km2,2011年为886.90 km2。洪泽湖泥沙是导致近300年来高宝诸湖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此外,圩田的兴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