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新疆地区沙漠边界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空间变化受气候影响[1-3].本文基于野外观察分析,结合实测数据和前人的研究资料,尝试重建这3个沙漠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大暖期(HO)的空间变化.沙漠边界内外有确定测年的晚第四纪沉积,尤其是含有风成沙、黄土的沉积序列,是指示沙漠扩张和收缩的重要标志[1-4].可以认为,在现代沙漠边界外围LGM时期的风成沙往往是沙漠扩张的证据;在现代边界内HO时期的黄土堆积往往揭示了沙漠收缩与沙丘固定.  相似文献   
72.
中国典型等降水量线年代际空间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1960-2013年中国573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数据,选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生成典型等降水量线(200、400,800 mm),从等降水量线移动距离和移动趋势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54年典型等降水量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200、400,800 mm等降水量线近54年的空间分布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且从西北到东南有序排列。(2) 200 mm等降水量线在宁夏平原和西藏中西部波动强烈,且均有向东和向南偏移趋势。200 mm等降水量线在宁夏平原20世纪70、80年代、21世纪初东移,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初西移。西藏中西部自20世纪80年代起200 mm等降水量线有西移和北移态势,新疆北部200 mm等降水量线范围不断扩大。(3) 400 mm等降水量线在华北中东部波动强烈,20世纪7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东移,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初西移,且整体有向东和向南的偏移趋势,但年代际波动大。(4) 800 mm等降水量线在秦岭-淮河一线波动强烈,20世纪80年代、21世纪00年代北移,20世纪70、90年代、21世纪10年代初南移,且纬度降低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73.
山东半岛东部耳状锋面区的冬季海雾是一个重要但被忽视了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利用AVHRR Pathfinder Version 5.2数据中SST资料的质量数值,通过转换和归一化处理,简单有效地提取了耳状锋面区海雾的覆盖区域和海雾强度的信息。结果显示海雾的空间分布与耳状锋面非常一致,亦呈现"耳状",其覆盖面积和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海雾一般开始出现于12月的上旬,位于耳状锋面南段的海域。之后,海雾的覆盖区域迅速北扩,覆盖面积不断增大且强度不断增强,并于2月达到峰值后进入衰减期,至3月下旬基本消失。海雾的季节内变化与冬季风风速、黄海西侧沿岸流、黄海暖流的季节内变化及它们之间的超前/滞后关系密切相关。海雾强度的主轴位置相对比较固定,位于40~50m等深线附近,没有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其原因是耳状锋面的主轴位置受控于水深分布,不随时间变化。本研究所建立的提取海雾关键信息的方法以及海雾与季风、环流、耳状锋面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还需要观测和数值模拟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4.
分析和甄别上海市需水系统和长江口水源地供水系统风险因子,建立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采用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和高分辨率非正交曲线网格移动潮滩边界的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型,分别计算分析2030年人口增长、径流减少和海平面上升等3种风险因子叠加作用下的上海市需水量与长江口陈行、东风西沙和青草沙3个水源地的可供原水量,并进行供需比较分析和供水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海平面分别上升10和25 cm、枯季平均径流和没有新增水源条件下,2020年的缺水量分别为39万和74万m3/d,特枯水文年供水能力降低19万m3/d;若新增没冒沙水源300万m3/d,可缓解上海市2020年的缺水状况。  相似文献   
75.
根据南天山西段采集的地震波数据并结合多台和达法,通过定量分析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结果表明:(1)就空间状态而言,在本次地震发生之前,波速比的区域中有EW走向椭圆状低值异常区,长半轴和短半轴长分别为30 km与20 km。(2)就时间进程而言,伽师MS6.4地震前无出现波速比低值异常,震前无呈现降低—恢复—平静—发震模式。  相似文献   
76.
采用内蒙古测震台网2009—2016年记录的内蒙古东部地区131个地震资料,使用速度拟合、分区扫面、折合走时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速度模型:v1=6.10 km/s、vPb=6.72 km/s、vn=8.05 km/s、H1=23 km和H2=16 km。东部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定位残差均值较华南模型和2015内蒙最优模型有明显的降低,且更加均匀稳定;东部模型与编目定位震中差较华南与编目、2015内蒙最优模型与编目和华南与编目震中差均值降低1 km左右。可见,东部模型更适合内蒙古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77.
随着广州市人口增长、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中崩塌地质灾害是广州市分布最广泛、影响最大的灾种,占广州市全部地质灾害的76.6%,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定性及半定量的方法,总结近几年广州市崩塌地质灾害次数、位置、类型等信息,分析广州市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时空特征明显,且与地形地貌、岩土结构、地层岩性、降雨特征及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其中降水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控制广州市崩塌地质灾害活动的主要因素,为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8.
利用多种实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造成2021年11月6—8日华北、东北极端暴雪过程多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热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先后由500 hPa高空横槽、河套西风槽及高空冷涡接力影响,其上空的高空急流不断加强并呈现“S”型弯曲,同时低空偏南风急流形成与加强,并在东北地区与高空急流耦合。此次过程阶段性特征明显,其影响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水汽输送存在差异。回流冷锋形成的冷垫锋面较为浅薄,暖湿气流在其上倾斜上升。寒潮冷锋则较为陡立,上升气流随高度西倾。而锋面气旋结构较为深厚直立,使得气流呈垂直上升运动。随着斜压强迫的不断增强,850 hPa切变线由准东西向分布转为南北向分布,再演变为低涡切变结构。对应的水平涡度由弱转强,其上空正涡度垂直分布也逐渐加强,由弱倾斜上升运动逐步演变为较强垂直上升运动区,并在系统东侧形成次级环流下沉支。此次过程的发生发展与锋生作用密切相关,降雪落区和强度与锋区走向及锋生函数大小较为一致。假相当位温锋区在降雪3个阶段逐渐加强,垂直锋区和低层锋生函数由倾斜状态演变为近乎直立结构;湿位涡诊断表明,3个阶段降雪落区均发生在湿位涡正压项>0而斜压项...  相似文献   
79.
重建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超  塔娜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249-1259
地方是很重要的地理学概念。中外学界对地方的研究有丰富积累。围绕地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对中国地理学尤为重要。“重建地方”旨在打破学科界限,重新发现学术研究的“地方”,并将学术与生活、思想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反思和重建生活中的“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主要聚焦于流动性的大尺度城市空间与稳定性的小尺度社区空间。通过运用开放的街景地图、3D-VQGIS等新GIS工具和方法,整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丰富了地方性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使人文地理与GIS结合有新的方法论与可操作的手段。以地方为主题,人文地理与GIS的结合还将重塑这2个子学科,进而促进地理学发展。未来应该大力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现学科内的交融互动,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尺度交错的现实问题,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重建地方。  相似文献   
80.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锦玥  何益珺  塔娜 《热带地理》2020,40(6):1015-1025
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刻画餐饮业空间格局,并构建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探究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餐饮业空间分布呈块状聚集、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其中,西餐业高度集中于内环线以内,呈东西向延伸;快餐业在中心城区和高校集聚的城郊结合部大规模集聚。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餐饮业分布受到人口、经济、交通、空间4类要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规模大、交通优越、相关业态丰富会促进集聚,而周边业态的混合度过高则会抑制集聚,城市空间结构也会影响餐饮业分布,商圈、中心城区的餐饮业密度更高;中餐、西餐、正餐、快餐4类餐饮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西餐企业倾向于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地区,中餐企业对交通可达性有更高的需求,正餐企业的分布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快餐企业的分布与各类文娱公共设施的分布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