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夏文进  杨帆 《中国沙漠》2013,33(5):1605-1614
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禀赋是支撑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2000—2010年新疆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探讨新疆15个地区(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参照区,新疆2000—2005年处于人口非常富余、经济超载阶段;2006—2010年是人口、经济双重非常富余阶段。(2)与西部12省(市、区)相比,能源资源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人口、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3)以新疆为参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超载最严重的是喀什地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最严重的是吐鲁番地区,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超载、富余状态将15个地区(州、市)归为4类资源承载力匹配区。  相似文献   
482.
研究了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等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及时空分布,并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区域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獐子岛海域表层沉积物Pb、Cd、Cu、Zn含量均是在夏季较低、冬季较高,最高含量分别为9.17±2.05、0.06±0.014、6.71±2.01、24.94 mg/kg±5.21 mg/kg,远低于国家一类海域标准及Hakanson提出的全球工业化前沉积物中相应污染物的背景值。综合评价,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不具有生态风险性,整个养殖区养殖环境良好,为优良的贝类增养殖海域。  相似文献   
483.
三工河流域农户灌溉效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工河流域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DEA方法,从作物类型和地域空间两方面评价了农户灌溉效率,利用Tobit 模型探讨了农户灌溉效率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对灌溉效率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作物类型的灌溉效率不同,平均灌溉效率的大小依次为棉花(0.95)>葡萄(0.89)>葵花(0.88)>打瓜葫芦(0.80)>玉米(0.78)>小麦(0.72).②不同地域空间的灌溉效率具有差异,同种作物的平均灌溉效率在兵团与地方间差异显著,兵团略大于地方;上、中、下游进行比较,上游与中下游作物平均灌溉效率差异显著,下游>中游>上游.③灌溉方式、作物类型、收入、灌水量、水价、灌溉管理、技术培训对灌溉效率影响显著.其中灌溉量与灌溉效率呈负相关;灌溉方式、灌溉管理规范程度、水价、技术培训、收入与灌溉效率呈正相关;灌溉效率随种植作物类型和区域不同存在显著变化.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灌溉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84.
目前业内学者对于科洛杂岩的认识一致缺乏系统的年代学数据与之相匹配,且关于科洛杂岩原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也缺少年代学资料的约束,为查明小兴安岭西北部科洛杂岩的原岩组成和变质期次,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在系统分析锆石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对科洛杂岩中3种变质岩(弱片麻状角闪石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不同成因锆石进行年代学研究.岩浆型锆石年龄数据显示,碎屑锆石可分为古-中元古代、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早期和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3组,3个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分别为286.3±3.6 Ma、284.3±3.1 Ma和345.3±4.8 Ma,而变质锆石年龄数据分为早-中三叠世(峰值年龄248.5 Ma)和早-中侏罗世(峰值年龄173.1 Ma)两期.结合区域资料和年龄数据分析,科洛杂岩中包含下二叠统和下石炭统碎屑沉积岩,物源可能分别来自于区域上的前寒武纪基底残块和石炭统-二叠统岩浆岩,且在成岩之后至少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早期的变质作用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远程效应;晚期变质作用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和古太平洋西向俯冲的叠加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485.
周礼  范宣梅  许强  杨帆  郭晨 《工程地质学报》2019,27(6):1395-1404
2018年10月、11月于金沙江川藏交界处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先后发生两次体积约2400×104 m3和850×104 m3的滑坡,两次滑坡平均运动距离1400 m,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首次形成的堵江滑坡坝天然溃决,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第2次滑坡堵塞第1次滑坡自然溃口,导致堰塞湖库容迅速增加到3.85×108 m3。政府部门立即开展抢险工作,通过人工修建溢洪道的方法成功泄洪,极大程度上降低洪水风险。本文利用PFC3D颗粒流软件模拟两次滑坡的发生、运动、堆积过程,并在反演结果的基础上对白格滑坡滑源区残留潜在不稳定部分未来失稳的运动路径和堆积范围进行预测,对其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1)滑坡在重力作用下失稳,除了受初始势能的影响外,微地貌也是决定滑坡运动路径与距离的关键因素之一;(2)PFC3D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适用于类似于白格滑坡这类碎屑流类型的滑坡,两次滑坡反演得到的堆积厚度、堆积范围均与真实结果相近;(3)利用两次事件反演所得参数,可以预测若滑源区潜在不稳定部分同时失稳,则形成约70 m高的滑坡坝,可能再次堵塞金沙江。  相似文献   
486.
本文将地震中受困人员的价值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并运用无形资产评估的收益现值法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模型。综合分析了在一次地震中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收入水平、自然条件、受灾状况等各种因素,最终得出了地震中所有受困人力资源的现值。根据所确定的受困人员价值及救援力量所创造价值的能力,提出了在经济学角度上的最优救援力量投入策略,可为地震救援投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87.
刘淼  陈井胜  李斌  李伟  杨帆 《地质通报》2017,36(10):1691-1697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地区属于宁城-捣格朗营子火山喷发带北段。通过实测剖面和大比例尺地质调查,确定敖汉旗地区中生界以火山岩为主的地层为义县组,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4个岩性段:一段由复成分砾岩和含砾粗砂组成,二段由酸性流纹质火山岩组成,三段由一套安山质的火山岩及沉积相的凝灰质砂砾岩等组成,四段由中性偏碱性的粗面英安质火山岩组成。本区各段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敖汉旗地区义县组火山活动时限为127.7~121.6Ma。该结果与北部阜新-义县盆地义县组标准剖面年龄可对比。依据岩石组合特征、同位素测年结果,敖汉地区义县组可以与标准剖面的中部对比,缺失可与标准剖面上部对比的层位。  相似文献   
488.
针对单一预测模型的不足,提出EEMD分解与粒子群灰色支持向量机(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grey support vector machine,PSOGSVM)相结合的基坑位移预测模型。以基坑时间序列的混沌性为基础,利用EEMD分解时间序列,采用相空间重构技术构造样本,应用PSOGSVM模型进行基坑预测,并与GM(1,1)、SVM、遗传小波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预测精度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有效地应用于基坑位移预测。  相似文献   
489.
本文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相关文件为背景,在分析了城镇低效用地主要开发模式后,得出选择PPP模式符合文件要求、也符合最有效实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要求的结论,进一步探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中PPP模式的引入及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90.
以商麻断裂为界,大别造山带分为东段和西段,西大别造山带是连接桐柏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的纽带。通过对几何学和运动学以及变质环境的研究表明:西大别造山带的形态为一个枢纽向西倾伏的巨型背形构造,且有圈层结构,层间存在滑脱面。西大别地区至少存在着3 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是南北边界剪切带的形成,第二期是层间滑脱面和榴辉岩透镜体的形成,第三期是晚期的岩体侵入。应力场的统计结果可知,西大别造山带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统计结果真实地记录了西大别造山带形成时的古应力状态,对应着3 期变形的第一期。有限应变测量结果显示,从北向南岩石的变形强度存在着: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弱变形带→强变形带这种强弱变形带交替出现的规律。通过白云母Ti温度计以及多硅白云母压力计结果显示西大别造山带中新县-红安地区岩石的变质条件为T = 450 ℃~620 ℃,P = 1.0~1.6 GPa,属于高压蓝片岩相到榴辉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