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基于2014年10月采集的滦河口近岸10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和砂质泥五种类型,粒度组分以砂组分为主,平均粒径整体呈现从滦河口门向外逐渐变细的趋势,分选性在滦河口门为较好-中等,其余区域呈离口门越远分选性越差的趋势,峰态在大部分区域1.1,粒度频率曲线尖锐,偏度大部分区域为极正偏,沉积物粒径参数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以及Flemming三角图分类法将滦河口划分为3个沉积环境区:A区为河口强动力砂质沉积区,主要位于滦河口口门及近岸区;B区为滨岸潮流砂质沉积区,位于滦河口两侧区域;C区为低能泥砂混杂区,位于新开口外侧和滦河口外17~20 m水深范围内。研究结表明,不同沉积区与粒径输运趋势具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62.
海底堆积体(充填体)体积量算技术在航道疏浚等海洋工程成本核算以及海洋执法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高精度多波束和参量阵极浅地层测量,总结了一种高精度计算海底堆积体体积的方法:提取海底堆积物表面多波束(地形)数据以及堆积体浅地层剖面(厚度)数据,通过GIS叠加及三维分析,可获得高精度海底堆积体体积数据。该方法原理简单、易于实现且精度高,基于日照海洋调查工程数据进行了实际测量与计算,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该方法也可应用于海底以下地层中发育的特殊充填的自然沉积体相关参数的识别与量算。  相似文献   
63.
浙闽近岸与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浙闽近岸和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分别从基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及力学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个区域沉积物均以淤泥为主,含水率与密度、压缩系数与压缩模量均呈良好的幂函数负相关性,液限与塑限呈良好的幂函数正相关性,含水率与孔隙比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十字板剪切强度与微型贯入阻力呈较好的多项式函数关系。总体来说,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相对于浙闽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密度小、塑性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等特征。从地形特征、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沉积速率和物质组成等方面进行两个区域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性的成因分析。结果显示,与浙闽近岸相比,南黄海中部离陆较远、地势低洼、水动力条件较弱,能够扩散至此的物质较少并以极细的粘粒物质为主,沉积物中的蒙脱石和有机质含量高。这些因素使得南黄海中部沉积物的含水率高,塑性大,密度低,强度低。  相似文献   
64.
杜军 《陕西气象》2008,(6):52-54
2007年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陕西省气象局李良序局长为团长的7人赴日本培训考察团,在日本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考察。期间,发达国家东西方文明汇交的综合文化素养、优美整洁的市容、开放富有活力的思维和敬业高效、勤奋严谨、缜密守时的工作态度及作风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先后在东京、富士箱根、小樽、扎幌、神户、京都、奈良、大阪培训学习,参观访问了日本气象厅、国家气象科学馆、国家地震预报台、海洋火山预报中心、国家气象预报中心、  相似文献   
65.
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那曲地区1971-2005年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持续时间及期间的负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及期间温度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藏北各牧区牲畜掉膘期开始日均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2.1~4.9 d/10 a;终日变化不显著;掉膘期持续时间均呈现缩短趋势。掉膘期间各牧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5℃的负积温为减少趋势。掉膘期持续时间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掉膘持续时间短,有利于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66.
地面气象遥测自动化系统简介杜军(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5)中国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纲要”和“九十年代气象事业发展十年规划”明确建设的地面遥测自动化系统是集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技术、工业工艺设计、气象观测科学为一体的地面综合业务探测体系。系统从数据...  相似文献   
67.
在分析商洛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和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分析,提出干燥度K=0.82作为当地易干旱区分区指标。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趋利避害的若干雨养农业适用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8.
杜军 《陕西气象》2006,(2):47-48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计算机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并替代手工计账和辅助决策的过程。实现会计电算化,能大大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把会计人员从大量手工记账繁杂工作中解放出来,是强化会计管理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从1999—2002年,陕西省气象部门经过3  相似文献   
69.
藏北牧草青草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00年西藏那曲地区平均气温、≥5 ℃界限温度、降水量以及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资料, 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最大可能蒸散, 进而得到地表湿润系数, 分析了近30年藏北牧草青草期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牧区青草期间表现为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持续天数延长、积温增高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各牧区青草期开始得晚、结束得早、持续天数短; 90年代相反, 青草期开始得早、结束得晚、持续天数长; 那曲地区西部青草期间的平均气温从未出现过异常年, 中东部牧区1976年异常偏冷; 各牧区降水量的异常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中期藏北大部分牧区青草期积温异常偏低, 90年代末出现了异常偏高年份。研究结果还表明:气温升高, 地表湿润系数增大, 暖湿化的气候变化趋势,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70.
近40年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多  杜军 《应用气象学报》2006,17(2):169-175
利用近40年的降水、气温、小型蒸发量、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资料, 采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和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分析了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流域呈现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的暖湿化气候特征。区域内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了0.24 ℃, 降水量前20年平均每年减少2.9 mm, 而后20年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平均每年增加9.6 mm; 蒸发量、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区域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提高了5.24%。近期暖湿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干旱半干旱的河谷地带而言,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但因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和人为因素使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正在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