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1.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为矿田勘查设计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矿田范围内对燕山期、武陵期花岗岩及每个矿区代表性伟晶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对矿田内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锂辉石伟晶岩分别进行了锆石U-Pb、白云母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①多期造山与燕山期陆内活化是成矿的有利地质背景,多阶段伸展作用导致幕阜山地区多期大规模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②矿田构造主要以NE(或NNE)向构造为主,复合改造NW向及近EW向构造,NE(或NNE)向和NW(或近EW)向构造呈现立交桥式的构造格局,控制了花岗岩和伟晶岩分布;③矿田内伟晶岩属极高分异、富硅、过铝质花岗质岩石,燕山期花岗岩属陆壳改造"S型"花岗岩;④幕阜山岩体由岩体内接触带往岩体外接触带(10 km),由黑云母伟晶岩→二云母伟晶岩→白云母伟晶岩→锂云母伟晶岩→锂辉石白云母伟晶岩过渡,形成了较完整的稀有金属演化序列:无矿化→Be→Be+Nb+Ta→Be+Nb+Ta+Li→Be+Nb+Ta+Li+Cs;⑤稀有金属成矿与构造岩浆时空演化、构造组合、特别是岩浆的分异程度密切相关,矿田内燕山期花岗岩年龄139.3~146.2 Ma,稀有金属成矿年龄为130.5~130.8 Ma。  相似文献   
52.
湖南仁里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仁里铌钽矿床位于燕山期幕阜山复式岩体西南缘,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铌钽矿床,伟晶岩脉产在花岗岩内部裂隙或灌入冷家溪群片岩中。矿区伟晶岩可分为微斜长石型、微斜长石钠长石型、钠长石型和钠长石锂辉石型四个类型分带,且脉体呈NE-SW向分布。相对于北东部的伟晶岩,南西部的伟晶岩具有较高的分异度,铌钽矿化程度高,仁里矿区为幕阜山地区铌钽矿化浓集中心,是幕阜山地区铌钽等稀有金属主要产地。较大规模伟晶岩脉具有较完善的分带,铌钽矿化主要产在伟晶岩内部的中-粗粒白云母钠长石带和锂云母石英带。各伟晶岩脉总体上具有地表品位低,深部品位升高的特点,在标高411 m时,品位达到最高值(Ta_2O_5品位0.438%),说明仁里矿区深部具有较大找矿潜力。本文在总结仁里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周边及深部的找矿方向,建立了复式岩体"体中体"成矿模型。区域找矿需要重视浅部低品位伟晶岩脉的深部评价,按照"北找钽铌、南找锂"的原则开展外围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53.
新疆阿尔泰以发育VMS型多金属矿、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和造山型金矿为特色,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发现了巴斯铁列克中型钨多金属矿,这是首次在阿尔泰发现的钨矿,拓展了阿尔泰找矿思路。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赋存于矽卡岩中,成矿过程划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其中退化蚀变阶段是白钨矿主要成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是铜锌金的主要成矿阶段。切穿多金属矿体的伟晶岩脉锆石LA-Q-ICP-MS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75.4Ma,矿石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84.4 Ma,厘定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形成于284Ma,属早二叠世成矿。成矿时代及岩体年龄表明,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的形成与矿区西可斯尔鬼黑云母二长花岗质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康布铁堡组大理岩和变粒岩形成的矽卡岩有关。  相似文献   
54.
李鹏  刘波  叶茂  刘剑剑  郝朋  熊攀  张鹏飞 《中国地质》2022,49(2):542-557
[研究目的]巴音戈壁盆地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断坳转折以及晚白垩世坳陷发育阶段,多期次构造改造对铀成矿的制约尚不清晰,影响下一步的找矿预测工作.[研究方法]本文选择盆地中南部凹陷带为研究区,综合以往成果认识与地质剖面对比研究,系统研究了凹陷构造样式、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的影响.[研究结果]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  相似文献   
55.
光学卫星影像云覆盖时空特征评估是衡量其作为重要遥感监测数据源的前提。Sentinel-2 A/B影像因其免费获取、多光谱(红边)、更高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已在全球不同尺度陆面植被与生态监测中受到重视。相较于Landsat等同类影像产品,有关Sentinel-2 A/B的云覆盖分析还未见报道。本文利用2016—2018年老挝北部所有5288景Sentinel-2 A/B影像(Granule/Tile)的云覆盖元数据,基于不同云覆盖阈值(0~100%)水平下的影像获取概率差异确定了影像获取概率分析的云覆盖适宜阈值,并揭示了云量特征阈值水平下的影像获取概率时空差异。主要结论如下:① Sentinel-2 A/B影像获取概率分析云覆盖适宜特征阈值为20%(即云覆盖≤20%),该阈值水平下老挝北部Sentinel-2 A/B影像的逐月累积平均获取概率最高(约27.41%);② 在20%云覆盖阈值水平下,老挝北部Sentinel-2 A/B影像逐月累积平均获取概率差异在时间上与旱季(11月—次年4月)雨季(5月—10月)的时间分布较为吻合。旱季获取概率约为42.91%,3月概率(50.27%)最大,4月与2月次之,时间上与刀耕火种焚烧与橡胶林落叶特征吻合;雨季相应概率约为11.81%,6月最低(约1.26%);③ 老挝北部Sentinel-2 A/B影像逐月累积平均获取概率在空间上存在东西差异,旱季西部省域单元(如琅南塔)影像获取概率远高于东部,雨季西部地区影像获取概率则略低于东部地区。本研究既可为后续开展大区及全球Sentinel-2 A/B影像云量分析提供借鉴,也对开展联合国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排放(UN-REDD)计划引发的土地利用变化如刀耕火种农业演变、橡胶林扩张等遥感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鹏  虞虎  王英杰 《地理科学》2018,38(11):1883-1891
基于中国3 228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据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具有典型的“类型极化、区域分化、板块集聚”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两侧景区密度悬殊;中东部地区为凝聚-随机分布,西部地区为凝聚分布,不同区域发育主题和特色不同;5A级景区集聚在经济发达地区,4A级景区沿黄河、长江集中分布,3A级景区多处于东部滨海沿线;历史知名度、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经济规模、交通区位条件、审批标准、效仿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循环累积效应显著。据此提出“区域平衡、跨区协调、分类优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7.
以吉兰泰盐湖北部流沙区铺设8 a的不同规格聚乳酸(PLA)沙障内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了沙丘表层0~3 cm沉积物粒度组成,计算并分析平均粒径、标准偏差等粒度参数,探讨了影响障内沉积物相对粗细的关键组分,分析PLA沙障的防沙效益。结果表明:PLA沙障内沉积物以细沙、中沙、极细沙为主。中沙、极细沙、细沙是障内沉积物的关键组分。PLA沙障的阻滞作用使得中沙、粗沙含量百分比升高,细颗粒含量百分比降低,障内沙粒分选性逐渐变差,峰态偏离正态分布,向负偏方向发展,频率分布曲线分布范围变宽,累积频率曲线变缓,表层颗粒组成趋于粗化。1 m×1 m规格PLA沙障内均以积沙为主;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的2 m×2 m、3 m×3 m沙障内均为积沙状态,丘顶则为风蚀状态。综合考虑沙障铺设成本和防护效果,得出研究区域内2 m×2 m规格PLA沙障整体防沙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58.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趋势及其主控因素的贡献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水沙变化剧烈,因此研究影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驱动因素对预测未来水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以及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15个水文站控制流域1956-2010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以及年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贡献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① Mann-Kendall趋势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表明降水量虽呈减少趋势但并不显著,径流量和输沙量则有显著的减少趋势;② Pettitt突变点检验得出所研究区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在1972年、1985年以及1996年左右;③ GAMLSS模型分析结果同样表明降水的均值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但降水的方差有减小的趋势;④ 通过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得出,人类活动对窟野河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大于无定河流域。通过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原因,可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9.
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在特定区域和事物发展情境下的角色及互动关系,是界定各主体的权、责、利内容并构建相应补偿机制的基本前提。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地域系统,存在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私利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主体围绕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生态经济利益为基本内容的复杂利益关系。旅游发展相关要素注入将导致自然保护区原有利益主体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化。旅游生态补偿实施过程,是对旅游背景下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匹配关系的重构过程,也是形成不同主体间利益平衡和制约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尚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进程中的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对旅游背景下该保护区利益关系主体及其基本利益诉求特征进行分析;借助Mitchel等提出的三要素评分法,界定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所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属性特征,将补偿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以及各自在旅游生态补偿合理实施后的利益变化情况;继而,以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对各主体的相关利益影响为切入点,解析补偿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和影响制约关系,构建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系统共生界面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本研究可帮助人们进一步认知旅游生态补偿这种新型生态补偿途径的运作机理,并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背景下多方主体利益关系协调路径探寻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裸岩石砾地生态修复工程中覆土厚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对2010~(–2)015年夏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布设在裸岩石砾上,共进行了6种不同厚度的覆土处理,分别为:30(C30),40(C40),50(C50),60(C60),80(C80)和100 cm(C100)。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相关作物生理特性和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覆土层土壤容重随着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及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容重与覆土厚度呈对数相关关系。土壤沉降深度与覆土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也有类似趋势,两者的关系也可用对数函数来描述(R~2=0.91)。(2)覆土厚度对夏玉米高度及作物叶绿素含量(SPAD值)有显著影响。在各处理中,拔节期和孕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均高于孕穗期至灌浆期。经过两年的耕作利用后,C50处理的作物平均株高分别比C30,C40,C60,C80和C100处理高8.16%,3.32%,3.39%,9.86%和7.5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的株高差异显着(p0.05)。在抽穗期,SPAD值最高,经过两年的耕作使用后,C50处理的最高值为298.41。(3)覆土厚度对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具有显著影响。试验期间,C50处理的平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值最高分别为4614.12 kg ha~(–2)和13.57kg ha~(–2) mm~(–1)。C50处理在2010~(–2)015年多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裸岩石砾地覆土厚度50 cm时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这种处理中的所有农作物生长指标都优于其他覆土厚度。研究成果为裸岩石砾地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且耕地资源相对紧缺的非洲,该研究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增加耕地资源和农业收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