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22.
咸化湖盆混积岩中双重孔隙介质及其油气储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为咸化湖盆沉积的混积岩,其组分包括湖相碳酸盐、碎屑颗粒、泥质等,且岩石中含较多的盐类矿物。通过岩芯观察、物性分析、毛管压力测试、成像测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混积岩具有双重孔隙介质,一类为孔径较大的裂缝和盐类矿物溶蚀孔,另一类为孔径较小的盐间缝和白云石晶间孔,共同构成了毛管压力曲线上的"低窄高宽的双平台"结构,岩石物性整体上较差,以"低孔—特低渗"为主,孔喉普遍较细。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云石元素组成具有"高铝硅低铁锰"的地球化学特征,FeO平均质量分数为1.322%,MnO平均质量分数为0.060%,明显低于热液白云岩中的铁锰质量分数,为准同生交代成因的典型特征。白云石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收缩晶间孔,这类基质孔隙储油是支撑英西地区持续稳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整个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变化的原因,本文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了1960 s—2015年青藏高原大于1 km2的湖泊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相应的气象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整体变暖湿的过程中大于1 km2湖泊的总面积呈现增长-减少-加速增长的趋势,从1960 s—2015年共增长了9138.60 km2,增长率为23.90%;(2)100~500 km2级别的湖泊总面积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比重最大,各不同等级的湖泊总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3)青藏高原4500~5000 m海拔范围内的湖泊总面积最大,海拔4500~5000 m及海拔3000 m以下的湖泊面积变化较剧烈,呈现波动中增长的趋势,其余海拔范围内的湖泊面积基本维持稳定;(4)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湖泊总面积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东部及南部地区湖泊总面积基本维持稳定,整个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的区域在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5)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年蒸发量与湖泊面积呈现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区边缘地区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相关性,研究区中部地区湖泊面积同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及年蒸发量有显著相关性,而研究区东北部及中西部部分地区湖泊面积和年平均气温及年蒸发量有显著相关性。通过气象因子与湖泊总面积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年蒸发量变化是导致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改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填补了青藏高原长时间序列和多尺度的湖泊面积动态变化方面的空白,同时本研究得出的湖泊数据可以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4.
叙述了苏州甪直地区SK03孔第四纪的岩性地层。岩性地层有更新世海门组、启东组、昆山组、滆湖组和全新世如东组;生物地层划分了7个有孔虫组合;磁性地层划分了2个极性世。并对地层进行了综合划分。  相似文献   
25.
<正>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以森林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维持与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国际社会对有着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天然林进行保护或有节制的理性利用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木材供给的需求又不减反增,使得人们把注意力较  相似文献   
26.
<正> 一、国外林业公益型科研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 1.机构设置 多数林业发达国家都设有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级林业科研机构。日本设有“综合森林研究所”,新西兰设有“新西兰林业研究所”,韩国有“韩国林业研究  相似文献   
27.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体被认为是该区域处于伸展构造的重要岩石学证据,但是现有工作多集中在利用其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地构造背景的追索,而对于其构造变形特征却鲜有深入研究.为探索阿尔泰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体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本文对玛因鄂博岩体、喀拉苏岩体及其围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普遍经历了一期近S-N向地壳缩短事件(D2),区域上形成平行于造山带走向的紧闭褶皱(F2)和近直立的轴面劈理(S2).玛因鄂博岩体和喀拉苏岩体在野外露头虽没有展示出明显的变形特征,但是从其衍生的花岗岩脉体展示出与D2同构造变形特征.对玛因鄂博岩体的两条同构造变形花岗岩脉进行了独居石U-Pb测年,获得其年龄分别为273±3 Ma、266±2 Ma;对喀拉苏岩体的一条同构造变形花岗岩脉进行了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年龄为282±10 Ma,均代表了同构造花岗岩脉的形成时代.结合构造观测和定年结果,表明青河地区和喀拉苏地区在二叠纪早期处于强烈的构造挤压环境.因此,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在早-中二叠世仍处于挤压而非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8.
苏州直地区 SK03孔第四纪的岩石地层有更新世海门组、启东组、昆山组、湖组和全新世如东组.采用重矿物组合方法,对第四系地层进行划分,共划分了 10个组合,并对重矿物组合类型的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它不仅是岩石地层划分的依据,而且对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分析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西北地区气候因素对沙尘暴影响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智勇 《中国沙漠》2009,29(3):415-420
气候因素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建立适合于西北地区衡量气候因素对沙尘暴影响的定量模型极为重要。在前人的沙尘天气模型基础上,强调在西北地区利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综合考虑地区水分均衡来计算干燥指数,并与大风日数和风速计算的风速影响指数共同建立新的沙尘暴气候影响指数模型。将模型实际应用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等西北6省区,利用6省区1961—198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影响指数D和沙尘暴日数S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选取1981—2005年陕西、甘肃和内蒙古3地气象资料计算的沙尘暴日数预测值与3省区的实际值作比较,发现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且在揭示气候影响因子对沙尘暴影响作用方面,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0.
<正> 对黑龙江省林业科技投入水平及发展态势的评价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才资源的投入水平与发展态势,重点分析评价林业科技人员的总量、素质、年龄和职称指标的配置水平;二是资金资源的投入水平与发展态势,主要分析评价林业科研经常费收入与支出指标的配置水平;三是资产设备资源的投入水平与发展态势,主要分析评价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