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28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2018年7月7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受中低层切变线南压、西南季风槽北抬及地面冷空气渗透共同影响,强降水发生前地面及空中风场变化特征明显。风廓线雷达资料中功率谱密度、垂直速度、最大探测高度与降水强度关系密切,垂直速度及探测高度的变化对降水临近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低空风切变对本场航空器起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83.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he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we analyzed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a fast-growing strain obtained by family selection and the common cultured strain,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tests. Although they clearly differed morphologically, plots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the two strains partially overlapped. Howev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ains was supported with very high precision by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e t-tests revealed that 4 of the 13 morphological traits analyzed were high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1), 4 traits also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0.05), and the remainder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The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ce of the 13 traits were all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 value between subspecies (1.28). Togeth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trend for segregation of characters from the common cultured strain have already appeared in the selected fast-growing strain but the degree of segregation have not risen to subspecies level.  相似文献   
284.
通过对豫西—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部分生物潜穴中Sr含量、Sr/Ba值、1000×(Sr/Ca)值和δ13C值,得到不同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古水深的变化曲线,建立了3种不同水深的遗迹组合:(1) 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产生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体相对较深的浅海下部环境;(2) 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形成于浪基面至氧化还原界面之间的浅海中部沉积环境;(3) 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出现在平均海平面至浪基面之间的浅海上部或较为闭塞的海湾潟湖沉积环境。依据这3种遗迹组合在各剖面上的变化特征和古水深,认为在豫西—晋中南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发生过2次较大规模的海侵。这一成果为精细研究华北西部地区太原期沉积环境演变规律及对比地层提供了生物遗迹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285.
对采自羌塘盆地角木日地区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包括下二叠统展金组白云岩和中二叠统龙格组灰岩进行了元素地球 化学分析,并讨论了其对古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样品Y/Ho比值平均为45.14,Gd表现为轻微Gd正异常,符合 海相灰岩特征;SiO2和Al2O3的平均含量较低,反映研究区陆源物质的侵入较为有限。碳酸盐岩中ΣREE含量较低,稀土元 素分异程度整体较弱,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呈轻微富集特征,Ce,Eu均具有明显负异常,结合V/Cr,V/(V+Ni),Sr/ Ba及Sr/Ca等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特征认为,研究区早-中二叠世沉积期海水总体呈氧化环境。纵向上龙格组顶部表现出氧 化性增强、盐度增大的趋势,推测可能与当时水体变浅有关,与早二叠世晚期研究区构造应力由拉张向挤压的变化有密切 关系。  相似文献   
286.
东北地区660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玲玲  李娟 《地震学报》2012,34(2):137-146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和达-贝尼奥夫俯冲带前缘,其深部速度结构对理解板块俯冲行为以及地幔物质的交换有重要意义.利用区域三重震相模拟方法,对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两个深源地震P波和SH波波形数据,进行了相对到时和波形的拟合,获得了我国东北地区660 km间断面附近波速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下方的间断面没有发生明显...  相似文献   
287.
自然界中,菱锰矿氧化形成锰的氧化物矿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菱锰矿被氧化分解发生物相转变的过程中,碳酸 盐溶解和锰的氧化往往同时发生,微生物可能起着催化作用。选取锰氧化模式菌株PseudomonasputidaMnB1和广西梧州菱 锰矿,通过菱锰矿在该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变的实验,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 矿石表面形貌变化以及锰元素在细胞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显著促进的菱锰矿的溶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 细菌在菱锰矿氧化过程中的贡献,本实验结果丰富了次生锰矿床的微生物成因研究。  相似文献   
288.
中国农村家庭的震后生活恢复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后恢复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为巨灾案例,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为中小型灾害案例,对农村灾区家庭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基于1094份有效问卷,运用恢复曲线,研究受灾家庭的生活恢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比不同灾害强度对恢复重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恢复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恢复速率的变化,可分为应急期、恢复前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巨灾和中小型灾害在恢复历时、恢复过程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中小型灾害生活恢复的过程相对较短,绝大多数重损家庭在灾后20个月完成恢复,中损家庭为18个月,二者相差较小;巨型灾害恢复过程整体历时较长,大多数中损家庭在灾后68个月才完成恢复,重损家庭的生活恢复整体滞后于中损家庭1年以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程度对恢复过程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289.
黔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省发育多套含气页岩层系,近年来对于寒武系和志留系黑色页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上二叠统龙潭组黑色页岩储层研究较为缺乏。文中通过对黔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黑色页岩进行全岩X衍射矿物分析、TOC含量和Ro、比表面和孔径等测试,特别是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分析了龙潭组页岩孔隙类型及储层特征。结果表明:黔西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主要矿物组成是黏土矿物(41.4%)和石英(47.8%)。从空间上看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从北向南先减少后增加,石英含量在大方县中部和南部较高。龙潭组黑色页岩的孔隙以中孔为主,空间上从北向南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龙潭组泥页岩孔隙分为3类,即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孔。其中有机孔主要为纳米级,数量丰富,一般呈不规则的圆形,是吸附态赋存的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龙潭组页岩孔隙特征受TOC含量和黏土矿物影响明显。有机碳含量高,则微孔越丰富。黏土矿物含量高,则中孔较丰富。石英则对宏孔体积贡献较大。这样定量实验的结果很好的对应了扫描电镜中定性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0.
通过对喀斯特地区乔木林、灌木林和草丛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土面、石面、石缝、石沟、石洞、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分析测定,探讨了小生境土壤矿物组成及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矿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即从草丛→灌木林→乔木林,小生境土壤中的石英、高岭石基本保持不变,但草丛土壤中的白云石矿物全部消失,灌木林、乔木林土壤中逐渐出现绿泥石;(2)随着植被正向演替,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表现为草丛>乔木林>灌木林。与此同时,以小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变异系数为评价因子,分别对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中小生境有机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生境微地貌特征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空间变异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对于土壤有机碳保护,草丛及灌木林区应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乔木林区则主要是保持现有良好的植被状况,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