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61.
为研究自然与饱水状态下不同粒径砂岩损伤破坏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对自然和饱水状态下3种粒径砂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研究其单轴应力状态下力学特性和声发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粗粒砂岩平均抗压强度为54.23 MPa,中粒砂岩为53.56 MPa,细粒砂岩为59.46 MPa;饱水后,粗粒砂岩平均抗压强度为35.62 MPa;中粒砂岩为31.79 MPa,细粒砂岩为29.10 MPa。饱水后,粗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细粒砂岩的弹性模量分别降低19.6%、32.7%和33.7%;泊松比分别增加9.6%、10.4%和19.5%。所有试样各阶段声发射能量曲线变化趋势与各阶段受力破坏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声发射能量峰值都出现在应力峰值附近,其中饱水后弹性变形阶段声发射总能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粗粒砂岩为67.4%,中粒砂岩为32.4%,细粒砂岩为29.3%。饱水试样损伤演化阶段较自然状态声发射总能量发生明显下降,粗粒砂岩最为明显,降幅为73.5%,中粒砂岩为36.0%,细粒砂岩为62.0%。饱水后失稳破裂阶段声发射能量值较自然状态依旧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粗粒砂岩为30.7%,中粒砂岩为29.5%,细粒砂岩为38.3%。砂岩饱水后力学特性与声发射特征变化是试样微观结构变化在宏观层面的体现;用砂岩单轴破坏过程中声发射能量峰值可以很好地表征砂岩脆性,将为岩石脆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2.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地理研究》2002,21(1):54-60
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区属于环境变化的过渡区域和敏感区域 ,是最容易感受气候变化的地带之一。该文运用小波分析方法 ,对 5 0年代以来东北农牧交错区典型站点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进行了分析 ,主要分析了其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和规律 ;区域和样地分析结果表明 ,降水与温度的时空变化是导致土地退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3.
傅平秋  李哲 《矿物学报》1996,16(2):147-151
本文使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了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铁橄榄石和铁尖晶橄榄石。298K温度下铁橄榄石的穆斯堡尔谱由一组双峰组成,它被指派给Fe^2+(M1,M2)离子。298K温度下铁尖晶橄榄石的穆斯堡尔谱由三组双峰组成,其中两组双峰指派给八面体位置B上的Fe^2+,另一组双峰归为四面体位置A上的Fe^3+,两组Fe^2+双峰的同质异能迁移近似相等而四极分裂不同,Si原子在八面体位置上的占有率为6%~10%  相似文献   
164.
张建山  李哲 《地下水》1997,19(2):84-85
本文通过对陕西榆林西沙地叶水下均衡试验站降水入资料的分析基本探明了该地区降水入渗机理,这对该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5.
近年来,层状硅酸盐加热后氧化态的变化以及阳离子在各晶位的迁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由于穆斯堡尔效应和光学吸收光谱是测定铁以及某些过渡族离子的氧化状态变化及位置分布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黑云母等层状硅酸盐的穆斯堡尔效应和光学吸收光谱的研究上(Tripathi et al.,1978;Hogg et al.,1975)。  相似文献   
166.
 从140个已知成分的角闲石的晶胞参数作图,发现在β-v0图上不同种属的角闪石有各自的分布区,克服了前人用β-d100图难以喹定角闪石种属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7.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发生MS5.1地震。此次地震前,6月28日开始,辽宁锦州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异常变化,持续4天。本文报告了变化情况,同时给出了水位和气压变化。  相似文献   
168.
通过系统研究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按照《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选择震群原则筛选了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强震发生前的震群,利用MAPSIS软件判定震群性质。初步探讨该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MS≥6.0)的空间分布关系为华北中强地震发生前一般都有前兆震群存在。主震震级越大,震群出现的越早,距主震距离越远,并且前兆震群会发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69.
利用锦州义县地震站“十五”观测以来的地电场分钟值观测资料,对辽宁及周边地区Mll4.0级以上地震大地电场的震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异常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震兆异常特征表现为震前地电场日变形态的畸变、高频脉冲和阶变变化等。  相似文献   
170.
张海威  张飞  李哲 《干旱区地理》2017,40(3):606-613
由于不同的环境背景下环境机制不同,所以导致了水盐(主要指水分、盐分)空间变异存在很大差异,在此背景下分析艾比湖地区含水量与含盐量空间变异,有助于更加合理的了解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一体化规律。以艾比湖为中心把艾比湖区域分为三个靶区:绿洲、荒漠、湖区,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个区域的土壤水分、盐分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绿洲、荒漠、湖区这三个区域表层土壤盐分积聚严重,其含盐量大小依次为:荒漠→绿洲→湖区,而含水量却相反;绿洲、荒漠和湖区土壤含盐量的变异系数均在85%~150%之间,属高强度变异,含水量变异系数均介于55%~75%之间,属中强度变异。说明荒漠区域盐分含量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间异质性较强;而水分含量的水平相对较为均匀,空间异质性较弱。绿洲、荒漠、湖区土壤层10~20 cm与20~40 cm土壤层含盐量的存在显著性相关性(p<0.01),即绿洲的相关系数0.913,荒漠的相关系数0.966,湖区的相关系数0.941,绿洲与湖区土壤表层与亚层含水量存在显著性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 和0.908。说明绿洲与湖区土壤层0~10 cm与10~20 cm土壤含水量存在水分转移现象,荒漠区域这种现象不明显,可能与沙漠炎热地表环境和土壤性质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揭示了艾比湖地区不同环境背景下秋季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布特征,为艾比湖地区农作物灌溉管理及土壤盐渍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