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9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磁场数据易受电磁干扰,且会导致相位数据质量严重下降。采用参考邻近测点高质量的相位数据,并结合最小二乘拟合及插值的方法,对受影响的相位数据进行校正。经正演模拟处理分析发现:三次多项式插值效果较好,不但能够更准确地还原相位曲线的变化特征,而且将校正后的相位数据参与到反演计算中,使反演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将该方法应用于山西某矿采空积水区探测,探测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已知采空积水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92.
石羊河流域近50年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选取石羊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近50 a的年、月最高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对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及年最高最低气温序列进行直线拟合,分析了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对最高最低气温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分析了时间序列变化的周期性和突变性。结果表明:近50 a来石羊河流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所有的季节都是增高的,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高于最高气温,且冬季最高最低气温增温最强,年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增温趋势和变化幅度明显,升温率分别为0.53℃/10 a和0.199℃/10 a;最高气温以25 a,20 a周期为主周期,最低气温具有一致性,年和季节都以25 a周期为显著,春季和冬季的最高最低气温主周期都是25 a,夏季的最高最低气温主周期都是20 a;年最高气温没有检测到显著的突变性,而年最低气温在1984年发生了突变,春季和冬季的最高气温分别在2003年和1986年发生突变,春季和夏季的最低气温都在2001年发生突变,秋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冬季最低气温的突变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93.
李丹 《中国地名》2010,(7):63-63
本文主要对当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的变化及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为迎接未来发展变化,数据生产部门要面对的思考、准备与调整。  相似文献   
94.
采样频率及样本容量对明渠紊流统计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采样频率和样本容量对明渠紊流统计特征值的影响,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明渠恒定均匀水流的二维流速分布进行测量,获得了包含340535个样本的流场时间序列.对该大容量时间序列进行抽样,得到不同采样频率和容量条件下的一系列子序列.对比分析各子序列的时均流速、紊动强度及雷诺应力的变化特点,发现存在临界的采样频率和样本容量,紊动统计特征参数在临界值以下波动较大,而在临界值以上基本趋于稳定;要满足同一测量精度,时均流速对采样频率和样本容量的要求最低,紊动强度次之,雷诺应力最高.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作逐渐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提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提高滨海湿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红线划定及滨海湿地开发管理等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滨海湿地生境和生物修复主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根据目前滨海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讨论,提...  相似文献   
96.
云滴谱离散度是云雨自动转化过程参数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对地面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对发生在2019年1月3~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清洁和污染的气溶胶背景下,设定不同的云滴谱离散度的数值(0.1、0.2、0.3、0.4、0.5、0.6、0.7、0.8、0.9和1.0),研究云降水微物理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个例降水主要来源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在清洁条件下的地面累计降水量大于在污染条件下的累计降水量,这是因为在清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小,有利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虽然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占主导,但导致地面累计降水量随云滴谱离散度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云滴谱离散度的增大,冰粒子质量浓度增大,导致融化过程增强,产生更多的雨滴,从而增强地表降水。所得结果将提高我们对云降水对气溶胶和离散度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97.
为改善台风预报精度,基于实时滚动修正预报思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嵌套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CNN-LSTM)和误差校正(EC)技术,搭建了珠江河口台风实时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滚动预报”比单次预报有更好的路径和强度预报效果,随着模型滚动时间的延长,预报整体精度有逐渐改善的趋势。路径预报结果的均方根误差比单次预报减小了25.67%,强度预报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比单次预报减小了65.04%;考虑误差校正的CNN-LSTM-EC的路径、强度“滚动预报”效果均优于CNN-LSTM,前者的路径预报误差较后者减小了22.57%,强度预报误差减小2.5%。  相似文献   
98.
地质图是地质成果一种最重要的图件,和其他空间专题图件不同,地质图是地质专家的概念成果表达。由于地质科学进步,黑龙江数字化地质系列图主要工作目标是充分利用近十几年来地质、矿产科研工作新成果,根据新的理论观点,采用数字化成图新技术,编制出一套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社会相关行业广泛利用的系列地质图件,为我省经济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9.
本文利用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南苑观象台两年多午后臭氧探空资料,初步分析了北京城区大气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典型天气条件下大气边界层臭氧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有:(1)季节平均而言,地表至对流层中部(8 km)的臭氧浓度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相差50~130 μg·m-3,最大差异在边界层.总体而言,对流层臭氧浓度随高度有比较缓慢的增加,但是边界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结构随季节有比较大的差异:夏季混合层中部存在一个臭氧浓度极大值,这与夏季比较强的光化学生成臭氧有关;而在冬季地面臭氧浓度很低,平均值小于40 μg·m-3,说明冬季地面是臭氧很强的汇.(2)臭氧浓度季节内变率的季节差异也十分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季节内变率在从边界层向自由对流层过渡区域最小(夏季为24 μg·m-3,冬季仅为10 μg·m-3),在边界层内变率较大,夏季可达64 μg·m-3(冬季为30 μg·m-3),这也说明边界层化学过程明显影响臭氧浓度的变化.(3)我们从所有白天样本中严格筛选了部分混合层样本,并把臭氧浓度在由混合层向自由大气过渡时的垂直分布分成了三类,即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大(Ⅰ型)、减小(Ⅱ型)以及基本稳定不变(Ⅲ型);臭氧垂直结构类型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主要是Ⅱ型,而冬季则以Ⅰ型为主.(4)此外,我们还针对一些典型天气过程(强风、静稳雾天和PM2.5污染)边界层内臭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风切变产生的机械对流引起的充分混合,有利于高层臭氧向低层输送,使得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梯度明显减小,同时混合层高度较高,达3 km以上;在高湿度静稳天气控制下,大气混合层较稳定,对北京上空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十分不利:颗粒物浓度升高,削弱到达近地层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臭氧的生成效率,混合层内臭氧浓度与混合层厚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0.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近25 a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 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部地区、陕西和宁夏交界地区、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塔里木河、托里等地区植被NDVI下降。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DVI都在提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植被(林地等)变化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而人工植被(耕地等)变化更多体现的是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同高程、坡度、坡向上的植被NDVI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当海拔超过4 000 m时,植被NDVI增加趋势很小;坡度低于25°的坡地植被NDVI增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植被建设;阳坡植被变化比阴坡活跃,植被改善趋势较强。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整体上都呈弱的正相关,温度上升使蒸发量增大,促进了土壤的干化,不利于植被生长,并且灌溉农业区的河水灌溉会降低农业植被NDVI和降水的相关程度。农业生产水平和植被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植被NDVI增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