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591篇
  国内免费   755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412篇
地球物理   441篇
地质学   1957篇
海洋学   448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24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21.
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发现中-晚三叠世鱼龙化石,三叠系和侏罗系珊瑚-海绵生物礁灰岩,识别出白垩系与侏罗系层序不整合界面,查证并获取若干三叠系大陆裂谷型火山岩和早白垩世岛弧型火山岩新的资料,在综合研究地层古生物,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磁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区域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将测区地质发展演化分为:前奥陶纪基底形成,奥陶纪-泥盆纪稳定陆表海,石炭纪-侏罗纪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白垩纪-古近纪汇聚型前陆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后造山隆升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2.
甘肃北山地处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汇部位,具有多期次、多旋回造山特点,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关注,众多单位和学者曾在此开展过工作。由于受地域条件和军事禁区限制,红石山断裂带南带研究程度相对较高,而北带总体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中蒙边境一带,实际上从未开展过任何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单元多为航照解译圈定。随着地质调查的不断进行,测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25万红宝石幅区调项目在红石山北发现了志留纪化石即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23.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晚二叠世乌丽群类生物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二叠系乌丽群中的晚二叠世类化石 ,可分为两个组合 ,产于乌丽群下部那益雄组的Palaeofusulina parafusiformis- N anlingella simplex组合 ,产于乌丽群上部拉卜查日组的 Gallowayinella meitienen-sis- Palaeofusulina sinensis组合 ,这两个类化石组合属种分异度低 ,丰度高。该生物群属于特提斯动物群 ,在羌塘盆地及华南地区具有广泛的区域对比性。各拉丹冬及其邻近地区的二叠纪类生物群均为暖温型 ,属华夏特提斯区的分子  相似文献   
124.
磁学方法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境磁学方法问世20多年来,因其快速、灵敏、经济、无破坏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环境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磁学方法可用于传统的污染分析技术(化学)之前的预研究,而后者一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它也可以作为环境污染评估的代用指标。近年来,随着世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倍受关注,磁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污染研究。欧洲环境磁学专家在重建污染历史、监测现代环境污染、追踪与分离污染源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介绍了磁学方法用于污染研究的显著特点、主要用途、野外工作方法以及相关仪器;展示了在大气、土壤、潮滩、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不同环境系统中,利用磁手段研究污染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对 于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如磁性机理的研究、多源污染的分离、强烈多变的人类活动对获取有意义磁讯号的影响等,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5.
发现在最初被认为不活动的北卡斯凯迪亚消减带的深部界面观测到的重复性缓慢滑动事件具有独特的非地震性地震学特征。颤动状的地震信号与用跨越过去6年的地壳运动数据识别出的滑动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关。在滑动事件之间的时段内,颤动活动要么不存在,要么很小。我们称这种颤动和滑动相关现象为幕式颤动和滑动(ETS)。我们认为幕式颤动和滑动的活动可以作为卡斯凯迪亚特大逆冲地震区应力加载的实时指标。  相似文献   
126.
使用区域(NIED MT)和全球(哈佛大学CMT)矩张量目录研究了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的应力场。使用NIED MT目录4年数据和哈佛大学CMT目录24年数据的联合数据集,发现沿琉球岛弧弧前分布的平行弧向的扩张应力区域,并观测到详细的冲绳海槽扩张应力场。除北东端外,该顺弧向扩张在整个琉球岛弧区域都可以观测到。该应力场通过火山链与冲绳海槽的弧后扩张应力场明显分开。由于它存在于正俯冲区域以及弱耦合俯冲区域中,倾斜俯冲的影响不足以解释平行弧向扩张的形成。因而,我们认为弧后张开过程应该在这个平行弧向的扩张中起了重要作用。沿冲绳海槽,在琉球岛弧东南部和中部观测到垂直岛弧方向的扩张应力场,而在冲绳海槽东北部,扩张轴的方向既与岛弧的法向斜交又与板块运动方向斜交。考虑了俯冲板块与弧前和弧后相互作用的二维力学模型是不充分的,因为整个琉球岛弧都观测到平行弧向扩张应力场,而且冲绳海槽东北部的扩张轴与海槽走向斜交。倾斜的弧后应力可能发源于弧后下部或者弧后大陆一侧。解释该现象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可能是冲绳海槽东北部的活动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127.
业已证实,发生在地壳中的地震能够’触发后续地震,但对于更深的地震这种触发机制是否存在还未见文献说明。浅断层相互作用的模型表明,静态(永久)应力变化能够触发附近的地震,一般在距原发地震几个断层长度的范围内(King et al,1994;Harris,1998;Stein,1993)。而由地震波携带的动态(瞬态)应力既可以触发附近的地震,也可以触发远震(Hill et al,1993;Harris and Day,1993;Belardinelli et al,1999;Kilb et al,2000;Gomberg et al,1997)。本文中,我们对2002年8月19日发生在汤加的深源地震序列做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静态触发作用和动态触发作用的证据。一次深度为598km的7.6级地震发生后7min,在相距300km的以前无震区发生了一次7.7级的地震(深度664km)。我们发现在第一个主震后,附近的余震往往集中在主震引发的静态应力升高的地区。但是第二次主震和其他的被触发的地震发生在距离第一次地震很远的地方,在那里静态应力的增加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表明是动态应力触发机制在起作用。被触发地震的发震时间同主震的主要地震波到时并不对应,并且这种动态触发的地震通常发生在地震区下面或附近的无震区。我们认为这些地震是在接近临界状态的地区由瞬变效应触发的,而在这些地区,如果没有外部影响,地震起始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28.
新近的测量、统计分析和模型都支持大地震可以在出人意料的大距离和时间尺度上触发后续火山喷发的猜想。  相似文献   
129.
证实了特大地震主要发生在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负重力异常(TPGA)区,而具有很大海沟平行向正重力异常的地区其地震活动很少。这些观测资料显示,在至少100万年时间尺度内,在给定的消减带内孕震特性的空间变化与前弧地质构造存在稳定联系。笔者观测到的这种相关性与这样一个模型一致,即前弧地质构造中的各种水平向地形异常、重力异常和孕震特性均受到板块边界空间变化的摩擦力特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0.
在美国西部盆地山脉省的东部地区,GPS数据确定了一个宽大的现代变形带。使用覆盖在粘弹性下地壳/上地幔之上的弹性上地壳的有限元模型并结合地震周期效应,我们指出这些数据与现今的断层滑动集中在沃萨奇断层带上的模型是一致的。模拟的水平扩展速度是3.0~4.5mm/a,这也与全新世的地质数据相一致。这些模型是非一的,部分原因是大部分沃萨奇断层都处于地震周期的后期阶段,而这一时期跨断层的地表速度梯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