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40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8 毫秒
61.
国土人心声     
  相似文献   
62.
在地壳的地球化学场中,金属矿床是极为密集的异常,它常具比较明显的同心环带状结构和递减的边界。我们所观察到的异常规模是极不相同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超过10~8—10~9M~3,这说明其局限性或密集性。解决说明这种异常强度的问题比较复杂。与元素分配(这种分配可由元素的平均含量及分散度估计)比较均匀的岩石体及其建造不同,金属矿床是由矿体和金属晕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它的特点是有规律增长的富集度,并且具有显  相似文献   
63.
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林建  曲晓波 《气象》2008,34(11):22-30
根据1970-2006年全国847站逐日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在发展阶段和消退阶段的路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雷电主要有4个多发区:南方区、高原区、北方区和新疆区;全国雷电日数呈下降趋势,高原区和南方区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南方的雷电最早是3月份从江南中部往西往南辐射,然后再往北发展,高原的雷电由四川南部往北往西发展,而北方的雷电从华北东北部往东往南扩展.随着副高的季节性北跳三个区域的雷电在7月份连成一片,全国雷电范围达到最大,8月第2旬随着副高南撤各雷电区开始逐渐撤退,直到10月第1旬.全国雷电大都发生在4-9月午后到深夜(12-24时),其中15-17时和19-20时存在两个峰值,南方雷电发生时间最长,尤其是华南区雷电发生在3-9月,并有三个峰值,而北方区(包括新疆)雷电发生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时段较晚,发生频次也明显偏低.雷电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雷电的落区预报提供了宏观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64.
大连沙尘天气及预报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煜  曲晓波  隋洪起  黄振 《气象》2008,34(11):54-61
通过对位于东北亚沙尘暴天气下游的大连近7年的沙尘天气统计分析,以及应用天气学方法进行预报模型分析,揭示出大连地区沙尘的主要特征和预报着眼点.大连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变化趋势同全国基本一致;沙尘天气的源地有4个,有三条影响路径.沙尘影响时,平均相对湿度都较低,以西北风为主.西北路径是影响大连地区产生沙尘天气最多的路径.在北路系统影响下,有三种天气类型;西路系统和西北路系统也分别有三种和四种天气类型.大连的沙尘天气预报着眼点首先要关注其上游的起沙情况,然后结合三路影响系统的预报模型进行分析;三路影响系统有不同的起沙关注区和不同的天气系统位置和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65.
随着经济发展,福建省耕地非农化数量日趋增多,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耕地非农化在当前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耕地数量又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以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为出发点,通过回归分析,研究福建省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与耕地资源的数量关系,寻求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6.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7.
整周模糊度搜索方法是卫星导航高精度应用技术研究的关键,通常可分为测量域、位置域和模糊度域。其中位置域整周模糊度求解方法因为其计算量大而很少应用于实际,也成为该方向难以突破的瓶颈。首先针对北斗系统特殊星座构型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利用GEO卫星东西向几何构型好的特点,提出一种三维转换为二维位置域模糊度搜索算法。该方法在保证定位精度的同时,能够极大地减少计算量。最后,利用短基线的北斗实际数据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68.
基于新闻大数据的北极地区地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萌  袁文  袁武  牛方曲  李汉青  胡段牧 《地理学报》2021,76(5):1090-11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大面积消融,引发了严重环境问题,同时使得北极航道成为可能,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作为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的北极政策有直接影响。全面实时地分析北极地区地缘关系及其变化特征,对中国制定北极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海量全球实时开放数据库的出现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如GDELT新闻事件数据库提供了覆盖全世界的源于各国主要媒体服务平台的新闻数据,为地缘关系实时监控及分析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利用GDELT数据库,引入labeled- LDA主题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挖掘了2013—2019年北极圈内8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关键要素,构建了国家(地区)交互网络,发现了北极地区国家(地区)之间关系的演变格局。主要结论为:① 北极地区热点新闻主题聚焦于气候变化/冰盖融化,冰盖融化是北极地缘关系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② 冰盖融化新闻热度与海冰监测数据变化存在极强的相关性;③ 随着冰盖融化,北极地区的社会经济军事活动激增,其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总体呈现出俄罗斯、加拿大主导的格局。  相似文献   
69.
基于中国各级卫健委公布的疫情数据和全国列车数据,结合交通管控措施解析了中国COVID-19疫情扩散的时空特征和危害性,以及湖北“封省”对全国铁路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的疫情增长过程高度符合Logistic分布;空间上由湖北往东、南方向蔓延强度较大,各省内部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通常为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基于交通管控对疫情扩散的扰动,揭示了COVID-19的平均潜伏期约为4 d;并基于此测算了疫情的基本再生指数(R0),结果显示:R0整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截至2020-04-08全国各地区的R0均趋于1;湖北以外的愈亡比远高于湖北,表明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疫情的危险性可以大幅降低。2)通过湖北“封省”管控前后的铁路网络对比得出,湖北“封省”措施对中心性较高的城市影响较大,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对中心性较低的城市影响微弱;此外,“封省”措施对全国铁路网络整体连通性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一带一路”经历了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的巨大转变,正在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政治领袖们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平台。伴随这种转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研究已经深入到除了基础科学领域外的几乎所有学科。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了4年多来“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特征,而后总结了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核心议题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自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研究发文量迅速上升,由2014年的1000多篇飙升到2017年的20000多篇;② 文献比较庞杂,以宏观性、战略性和一般性文献为主,舆论性很高,基于深入研究的高水平学术文献少,还不能很好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③ 对外直接投资、互联互通、“走出去”、全球化、全球治理、命运共同体、人民币国际化等得到的关注较多;④ 地理学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理论构建、地缘政治经济分析、“中欧班列”、海上航运战略支点、海外投资模式、经贸格局及其经济影响、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最后,本文呼吁加强“一带一路”的理论建构以及建设机制和国别研究,并积极开展中外学者之间“一带一路”研究对话以及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