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混凝土结构损伤的分形特征实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茂森  任青文  翟爱良  张静 《岩土力学》2005,26(10):1570-1574
在物理模型试验中分析了混凝土结构损伤演化中的分形行为,揭示了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生长及表面裂缝分布具有分形特性,表明分形维可以定量描述表面裂缝分布。利用分形几何学研究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演化过程,证明了结构表面裂缝分布分形维与结构力学性能之间存在良好线性相关性,认为表面裂缝分形维可作为度量混凝土损伤程度的损伤特征因子。与基于振动理论的损伤特征因子相比,这一新特征因子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和优势,为创建新的混凝土结构健康诊断和安全性评价方法体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2.
生物结皮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因子分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4,他引:5  
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恢复过程中土壤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关联性测度、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定量研究,着重分析结皮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养分、盐分、土壤酶的影响,有机质与土壤盐分、pH值、土壤酶的线性关系及土壤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层深度,有机养分、土壤酶等生态因子与生物结皮恢复年限的联系更加紧密。结皮恢复年限对全P、全K、有机质、脲酶、真菌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速效P、速效K、全N、总盐、中性碱性磷酸酶、蛋白酶的影响显著(P<0.05)。随结皮恢复年限的增加,结皮层和结皮以下土层中有机养分、土壤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逐步具备较高的生物学活性,沙土性状变化较快,渐渐形成抗风蚀、抗干扰能力较强的地衣苔藓结皮。结皮恢复过程中pH值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2=0.701,P<0.05),土壤盐分与有机质存在线性正相关(R2=0.653),但显著性不强(P>0.05)。电导率、脲酶、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蛋白酶与有机质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分别为0.888、0.993、0.958、0.948、0.911,P<0.01),土壤生态因子的协调发展和紧密配合促进了生物结皮的恢复。  相似文献   
83.
通过现场取样、显微镜检、细菌培养、组织病理、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研究手段,对2008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某梭子蟹养殖塘混养的脊尾白虾"白浊病"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病虾体色发白,反应迟钝,血淋巴液呈浊白色,严重患病白虾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几乎没有或者极少,代之以大量与血细胞形似的寄生虫;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病虾心脏、肝胰腺、肌肉、鳃部等组织寄生有大量单细胞寄生虫,该寄生虫虫体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宿主临床症状与本实验室之前研究报道的感染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的血卵涡鞭虫类似;采用已建立的针对血卵涡鞭虫ITS1基因的引物对"白浊病"病虾的血淋巴样品进行PCR检测,可扩增出585bp左右的特异条带。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有关脊尾白虾感染该寄生虫的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84.
广东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水深为4.4~17.0 m的流沙湾4个测站2个周日潮流观测获得的表、中、底层的潮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4个测站O1、K1、M2、S2、M4、MS4共6个主要分潮的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观测站位在各层的潮流椭圆要素.计算结果表明:流沙湾主要为日潮流海区,其中湾外为规则日潮流,湾内为不规则日潮流;湾外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一般大于东分量,而湾内主要分潮流的北分量一般小于东分量.观测期间余流的流向主要呈西北向,最大余流流速出现在湾内地形突然收窄处,且在湾内中层余流流速要大于表、底层余流流速.整个海区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表层在57~107 cm/s之间,中层在53~106 cm/s之间,底层在34~98 cm/s之间.流沙湾湾外潮流主要为顺时针的旋转流运动,湾内为带有旋转流的往复流运动.  相似文献   
85.
利用捷克PMG-2质子磁力仪,对新疆云海地区进行高精度磁法测量,获取直接的磁异常数据。通过化极处理和不同高度延拓分析,圈定重点找矿靶区。据铜镍矿与基性-超基性岩关系,进行间接找矿。经物性测量,本区基性-超基性岩和镍矿种均具有磁性。铜镍矿赋存于基性-超基性岩中,单一磁法原本不能解决问题,但从地质上考虑铜镍矿与基性-超基性岩的产出关系,可利用高精度磁法实现间接寻找铜镍矿。同时,对比分析矿区磁场特征,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标志,进行找矿预测。在重点区段实施工程验证,见矿率高,说明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具有找寻铜镍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危及海洋经济发展,而且已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本文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探讨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工程海藻培育技术研究的有关建议,以期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87.
江苏近10 a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舒娅  张静  施丹平  李杨 《气象科学》2018,38(5):681-691
对2007—2016年发生在江苏地区的冬半年雷暴进行特征分析,筛选出12次典型的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揭示江苏发生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典型的环流形势,发现逆温层顶之上的不稳定浅层和上下层强垂直风切变分别为高架雷暴的发生提供弱热力不稳定和强动力不稳定条件。强垂直风切变、850 hPa附近强烈的锋生导致的锋面次级环流,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的抽吸作用,为高架雷暴的发生和维持提供逆温层之上的动力抬升条件。高架雷暴发生时高仰角反射率因子呈现出类似零度层亮带的环形特征,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在圆环附近。初步归纳了江苏高架雷暴的预报着眼点:500 hPa先后高空槽东移,700 hPa有16 m·s~(-1)以上的西南急流,850 hPa切变线东伸,存在逆温层顶高于1. 5 km,逆温强度大于5℃的较强逆温,0~6 km垂直风切变超过18 m·s~(-1),700 hPa与500 hPa温度差在15℃以上以及700hPa的相对湿度高于80%,且比湿在5~6 g·kg~(-1)。  相似文献   
88.
考虑暴雨成因的大伙房水库洪水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本德  张静 《水文》2008,28(1):15-20
暴雨洪水形成机制十分复杂,它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确定性.可是现行的流域防洪调度设计中强调的是随机性,忽略了客观上存在的确定性,因此使得设计结果与实际脱节,不能充分发挥防洪与兴利效益.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考虑到特定流域内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规律,及其形成的暴雨洪水过程存在的确定性关系,以大伙房水库流域为例,归纳出依据暴雨成因对流域内洪水过程分类的方法.通过各类洪水过程线图及各类洪水过程相似性系数计算,证明了洪水过程分类的合理性.这种分类,对了解流域洪水规律,提高水库防洪能力、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及深入研究水库防洪分类预报调度方式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专业图书馆要深入挖掘最有价值、读者最需要的文献资源建设专题数据库,本文从地震专题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出发,提出要充分发挥特色文献资源优势,突出功能设计,严格建设规范,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  相似文献   
90.
基于MOD16的汉江流域地表蒸散发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静  任志远 《地理科学》2017,37(2):274-282
基于MOD16遥感产品,在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运用GIS统计法、线性趋势法等研究了2000~2014年汉江流域蒸散发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及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的蒸散发特征。结果表明: 2000~2014年,潜在蒸散发(PET)多年平均值为1 476 mm,呈东南向西北递减态势;实际蒸散发(ET)多年平均值约654 mm,ET呈东低西高,南高北低态势。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年均PET和ET大小顺序相反。 PET年际变化率为13.63 mm/a,呈弱增加趋势;ET年际变化率为-2.3 mm/a,呈弱减少趋势,表明汉江流域水资源呈减少趋势。PET空间上呈东增西减趋势,ET呈东减西增趋势,东北部具有干旱化倾向。 年内PET和ET呈单峰型。PET在6月最大,ET在7月最大,二者均在12月最小。二者在4~6月差距最大,形成春旱。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下PET和ET呈单峰型,植被生长季节ET差距大,林地增长速度最快。PET和ET具有较强的季节性。ET季节性空间差异非常显著,在于林地的植被蒸腾作用对全年ET贡献较大。流域西部山地ET季际增加趋势明显而东部呈减少趋势,整体上冬季年际变化最明显,春季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