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无实测地面控制点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Google Earth和SRTMGL1的遥感影像正射校正流程。首先在ENVI5.3中,将待校正影像与参考影像(即Google Earth影像)进行同名地物点自动匹配,获得同名点文件(PTS);然后在Arc GIS 10.2平台下,根据参考点的X、Y坐标,将校正控制点表数据转换为Arc GIS点文件(SHP);最后将该点文件与SRTMGL1高程数据进行空间叠加,获得高程值,得到带有高程值的地面控制点文件,进而进行有控制点的正射校正。相较于无控制点的正射校正,本研究所采用的处理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校正精度,为后续影像镶嵌奠定良好基础;镶嵌中误差为2.13 m,可满足1∶500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2.
生物礁沉积是南海乃至西北太平洋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本文利用新近钻进取芯的南海西沙西科1井生物礁沉积,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早中新世三亚组记录了跨度为C5Dn~C6An正极性时的生物礁沉积。在综合全孔年代学结果的基础上,划分出新近纪西沙地区生物礁生长、发育的3个阶段:约16.5 Ma和约13.5 Ma两个稳定堆积时期,以及16.5~13.5 Ma快速堆积的"中中新世跃迁事件"。此外,本文推测西沙地区生物礁初始发育的时间显著早于过去认为的约20 Ma,同时三阶段的演化模式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的构造环境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3.
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对于认识南海南部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覆盖全盆地的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万安盆地构造—层序特征及其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万安盆地内新生代以来可识别出8个主要的二级/三级层序界面.沉降模拟显示,盆地沉降整体表现出一个“快—慢—快”的过程,且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高南低的特征.综合构造层序特征和沉降模拟结果,万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沉积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初始裂陷期、晚期裂陷期、断坳转换期、裂后热沉降期和裂后加速热沉降期.盆地自形成以来,沉降主要受东亚大陆边缘区域拉张所造成的深部断裂的影响,至上新世,万安断裂转而成为盆地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造成了早期盆地沉降中心由中部向西迁移,然后再逐步向东迁移的特征.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为盆地裂陷阶段,以陆源碎屑岩沉积为主,断陷早期可能为湖相,晚期为浅海相;中中新世为盆地断坳转换阶段,晚中新世以来为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二者均发育陆源碎屑岩和自生碳酸盐岩两种沉积类型,且裂后热沉降期碳酸盐岩沉积范围相对缩小,陆缘碎屑岩沉积范围相对扩大.   相似文献   
24.
湄公河三角洲是由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世界第7长河——湄公河于南海西南部入海口处沉积而成.由于缺少可靠的地球化学资料和系统研究,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系沉积物源性质尚不明确,制约了对湄公河三角洲源汇系统的进一步认识.本文对湄公河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稀土元素球粒...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着眼于土地利用现状调绘不依比例地物的精确统计,围绕着基于空间位置的属性连接方法的应用,利用MapGIS、AutoCAD、CASS和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展开了分析。探讨了空间位置的属性连接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并提出了空间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检查的对策。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同一测绘对象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基于空间位置的属性连接方法进行了统计,对两种方法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证实了基于空间位置属性连接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空间数据统计的精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26.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s a key issue in research on paleoceanography. The recently related studi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Quaternary. The skeletons of a typical species of benthonic foraminifer(Amphistegina radiata) in the top 0–375.30 m interval of Well "Xike-1" reef core, Shidao Island, the Xisha Islands, are uniformly selected. The ratios of magnesium to calcium concentrations and other indicators are analyzed by an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EMPA) with the purpose of estimating the paleo-SSTs since the Pliocene and 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periodic change law of paleoclima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Meanwhile, the geologic significance of paleoclimatic events in the SCS is discussed with global perspectiv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leo-SSTs reconstructed by the ratios of magnesium to calc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SCS show a general periodic trend of "high–low–high–low" in values changes since the Pliocene. By comparison,the fluctuations of reconstructed paleo-SSTs are much stronger in the Quaternary. Moreover, the variations of the ratios of magnesium to calc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A. radiata skeletons have recorded a series of major paleoclimatic events since the Pliocene, of which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 events and the Arctic ice cap forming events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 are more significant. Thus, using the changes of the ratios of magnesium to calc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A. radiata skeletons from Well "Xike-1" reef core to reflect the relative changes of paleo-SSTs is a relatively feasible and reliable way in the SCS, which is also proved by the correlation of drilling cores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27.
运用丰富的二维地震资料,通过构造结构与地层结构的分析,对礼乐盆地的盆地结构演化与转型过程及其对南海地区复杂动力学背景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控于NNE、NEE、NW和近EW向的断裂体系,礼乐盆地现今构造格局表现为"两坳一隆"的结构特征;两个关键的区域角度不整合T70和T50将礼乐盆地新生界自下而上划分为三层结构:陆缘裂陷层、漂移裂陷层和前陆-拗陷层;响应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新南海扩张、古南海消亡和菲律宾海板块楔入等一系列周缘板块重组事件,礼乐盆地的盆地结构演化及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陆缘多幕裂陷阶段,盆地结构受控于NNE和NEE向断裂体系,南北坳陷连通;漂移裂陷阶段,NNE和NW向共轭断裂体系控制盆地格局,中部隆起形成,分隔南、北坳陷;前陆-拗陷阶段,前陆盆地结构形成,随后盆地因热沉降进入拗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28.
以西科1井第四系乐东组生物礁-碳酸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 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茜素红-S和铁氰化钾混合溶液染色、扫描电镜和矿物阴极发光性观察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包括较弱的压实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微生物泥晶化作用、溶解作用、胶结作用.以典型胶结物岩相学产状为标志, 结合矿物阴极发光性特征识别出了大气水和海水成岩环境.其中, 大气水成岩环境以典型的新月形或悬垂形方解石胶结物为识别标志, 海水成岩环境以纤维状-针状文石为识别标志.成岩环境的垂向分布表现为: 0~27 m深度内为显著的大气水成岩环境; 27~42 m深度内以大气水成岩环境为主, 其次为海水成岩环境; 42~105 m深度内以大气水成岩环境为主, 海水成岩环境的影响弱; 105~172 m深度内大气水和海水成岩环境均出现; 172.00~214.89 m深度内为海水成岩环境.   相似文献   
29.
琼东南盆地物源和沉积环境变化的重矿物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1口钻井岩心样品的重矿物数据,结合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的物源及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基底沉积以陆相沉积为主,自渐新世起,盆地逐渐接受海侵,大致经历了海陆过渡→滨浅海→浅海→半深海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水深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在同一时期南部区域水深整体上大于北部.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各地层(崖城组至莺歌海组)物源呈现出多源性特征,经历了原地→近源→远源的演变过程.在渐新世早期,物源以近源玄武质火山碎屑和邻区陆源碎屑为主,之后演变为远源的陆壳碎屑,物源区包括北部海南岛、南部永乐隆起、东北部神狐隆起、西部红河、西南部中南半岛乃至更广的区域.海南岛物源自早渐新世便开始发育,至中中新世成为盆地最主要的物源,并持续至现今;永乐隆起和神狐隆起物源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最为发育,于中中新世逐渐消退;红河物源于晚中新世大规模加入,为中央峡谷的主要沉积物源,影响至上新世结束;中南半岛莺西物源自上新世发育,影响至更新世时期.此外,自生组分对盆地(尤其是南部区域)的沉积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0.
西沙岛礁白云岩化特征与成因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碳酸盐岩的白云岩化作用至今仍是一个争论颇大的科学问题。在2012-2013年期间,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在西沙石岛钻取了长达1 268.02 m的“西科1井”岩心,在0~1 257.52 m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的岩心中存在有7个白云岩层。本文基于西科1井岩心样品的矿物组成、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西沙岛礁特有的白云岩化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西科1井7层白云岩在成因上与埋深和压实成岩作用无关,其分布与海平面下降的地质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白云岩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白云岩成岩流体为浓缩的高盐度海水。根据白云岩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礁滩潟湖环境下高盐卤水渗透回流作用的白云岩化模式:伴随海平面的升降,礁体处于淹没与暴露的交替之中,海平面下降导致了礁滩潟湖的形成,由于西沙海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使澙湖中海水盐度增高,最终形成富Mg卤水;澙湖中高盐度富Mg卤水在礁体内下渗和侧向扩散,Mg逐渐替代早期CaCO3晶格中Ca而形成白云石;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和礁体淹没与暴露的交替导致了钻井岩心多个白云岩层的形成。海平面升降直接控制了岛礁碳酸盐岩的发育和白云岩化作用,导致海平面升降的古气候变化在岛礁的形成发育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