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洋板块地层(OPS)简介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益民  张越 《地质通报》2018,37(4):523-531
大洋板块地层(Ocean Plate Stratigraphy)是由日本地质学家Isozaki在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基本含义是大洋板块在从洋中脊到海沟俯冲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沉积地层。近年来,关于大洋板块地层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丰富了大洋板块地层的内涵。本文着重介绍大洋板块地层的基本概念、物质组成、形成环境及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大洋板块地层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建议在造山带地质研究中采用"俯冲增生杂岩"取代"大洋板块地层"。因为在成因上,地层并不等同于杂岩。  相似文献   
42.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型生物多样性时, 生物学重复间常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这可能是高比例的稀有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ed taxonomic unit, OTU)造成的“假象”。为明晰陆架海区站位间及同一站位重复间底栖纤毛虫群落的异质性水平, 并探明稀有OTU与群落异质性的关系, 给出去除稀有OTU阈值的科学建议。本研究在东海选取具有明显环境梯度的4个站位, 每站位采集3个重复沉积物,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纤毛虫群落与分布。研究表明同一站位重复间群落不相似度在30%~34%, 重复间群落的高差异性会掩盖地理距离较近的站位间差异(33%)。各个站位重复间共有OTU分别占该站位检获的总OTU数的34.4%, 31.9%, 39.5%和36.5%, 而序列数基本占据94%以上。相对丰度小于0.1%的OTU占总OTU数的80%。依次去除相对丰度低于0.01%至0.1%的OTU, 发现去除稀有OTU能够有效降低重复间差异, 去除越稀有的OTU, 降低效果越强; 对站位之间的差异影响较小, 且站位差异越大影响越小。稀有OTU的分布随机性极强, 基本与站位无关。相对丰度低于0.015%的OTU是造成重复间群落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去除该部分OTU可更真实地展现底栖纤毛虫的群落异质性。  相似文献   
43.
山西省天镇县白羊口石墨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南缘的天镇隆起区,阳高破碎带穿过矿区。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化蚀变作用较为明显。石墨矿体赋存于中下太古界集宁群右所堡组下段,其含矿岩性主要为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不等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床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沉积—区域变质—重结晶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清水泉地区堆晶岩成岩时代和区域地质构造,选择沿阿尔金南缘主断裂南侧分布的清水泉堆晶辉长岩开展完成了LA-ICP-MS锆石定年,对堆晶纯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堆晶辉长岩年龄为(464.8±1.3)Ma,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清水泉堆晶岩主量元素具低TiO2含量,高Mg#值的特点。纯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平坦型”,与富集型大洋中脊玄武岩(E-MORB)配分一致。综合清水泉堆晶岩地化特征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认为:清水泉堆晶岩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其形成于伸展的构造背景,表明阿尔金南缘板块碰撞在中奥陶世已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45.
位于商丹俯冲增生带南缘山阳–柞水地区的侵入岩类在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885~621 Ma)和中晚三叠—早白垩世(233~132 Ma)2个阶段,且后者多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燕山期造山活动的产物。该构造带内土地沟至池沟地区出露有部分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小岩体,锆石LA–ICP 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44.4~158.8 Ma,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高Sr、低Y的特征。结合区域岩浆岩演化研究,可以认为土地沟–池沟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侵入岩类的形成可能与西太平洋活动应力作用以及区内的北西向构造系统约束具有密切关联。受此影响,以中南秦岭地区在后碰撞–后造山阶段拆沉和幔源物质上涌作用下,地壳物质发生重熔从而在山阳–柞水一带形成一系列中酸性侵入岩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