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51.
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遥感监测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严重。随着遥感和GIS的发展,为沙漠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利用2002和2008年6~8月的MODIS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 km),采用改进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地表反照率(ALBEDO)、陆地表面温度(LST)、植被覆盖度(FAVI)和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作为沙漠化程度的指标,对河西地区沙漠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2008年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比2002年减少了6 431.64 km2,非荒漠化土地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了2.55%和0.26%;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小,分别减小了1.40%、1.09%和0.31%。荒漠化的逆转速度大于发展速度,呈现整体逆转,局部发展的趋势。研究区荒漠化土地以轻度荒漠化为主,2002年和2008年分别占23.64%和23.90%;其次为中度,分别为18.47%和17.07%;重度所占比例分别为12.71%和11.62%;极重度所占比例很小,不到1%。降雨和风速对沙漠化的逆转起主要作用,2008年的降水比2002年多,风速小。  相似文献   
52.
李猛  董治宝  张正偲 《中国沙漠》2013,33(5):1285-1292
风成沙波纹是风力作用下地表形成的最基本的地貌类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风成沙波纹数值模拟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风成沙波纹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并将已有的风成沙波纹数学模型划分为3类,着重介绍了几个经典的风成沙波纹数学模型,详细列举了这些模型的假设条件和数学表达,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目前,风成沙波纹数学建模的两个基本理论依据为:一个是地表坡度变化导致的蠕移沙通量的变化;另一个是跃移长度随沙床面高度变化的规律,但目前关于此理论的研究并不多。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53.
为评估养殖过程对漠斑牙鲆遗传结构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山东胶南养殖群体(子一代)和江苏南通养殖群体(子三代)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所使用的14 对引物中, 11 对引物在所选取的群体中具有多态性, 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出了70 个等位基因(42 个有效等位基因), 总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 和0.60。两个群体的Shannon’s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8 和1.07, Nei’s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 56 和0.51, 表明山东胶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江苏南通养殖群体。两个养殖群体间的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 平均为0.1246, 遗传距离(Ds)为0.171, 遗传相似度为0.8432, 表明两个群体中度分化。由此可以得出, 在中国随着漠斑牙鲆累代养殖的开展, 其遗传多样性下降显著, 遗传结构已经出现了显著分化。因此, 在将来的繁育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育苗规划以维持漠斑牙鲆的多样性水平并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4.
黑河流域中游沙漠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正偲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4,34(2):332-341
在黑河流域中游,沙漠分布在绿洲附近或绿洲之间。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恶化。目前,虽然对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绿洲及沙漠风能环境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的风资料、环境减灾卫星影像(HJ-1A/B)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黑河流域中游沙漠的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游沙漠的北部为高风能环境(>400),中部为中风能环境(200~400),南部为低风能环境(<200);合成输沙势方向总体为东南方向,但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方向变率在北部和中部属于中等变率,南部属于低变率。内陆河流域下游的冲积-洪积物是该地区沙漠形成的物质基础。风能环境与风况对风沙地貌沙丘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沙源供应对沙丘形态特征的作用不可忽略,在相同的风况下,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和金字塔沙丘可能共同存在,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沙源的供应程度,按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顺序,沙源供应逐渐增加。研究区的沙丘类型包括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灌丛沙丘、沙垄、金字塔沙丘、线形沙丘等。  相似文献   
55.
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区风况特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鲍锋  董治宝  张正偲 《中国沙漠》2015,35(3):549-554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仪所记录的1年风速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柴达木盆地风速、风向及输沙势等风况特征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该区风速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季节变化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起沙风风向以NW、WNW为主,主风向和次风向的组合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同,风况与沙丘类型比较吻合;常年以稳定的西北气流为主,东南气流所占比重小,仅出现在夏季;柴达木盆地整体属于中风能环境,一年中风沙活动最强烈的季节为春季,风沙活动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6.
张正  朱恒银 《探矿工程》2017,44(9):17-20
钻探装备及工艺方法是钻探工程技术的核心,其中钻探设备又是实施钻探工艺的基础和硬件条件。施工中由于使用条件不同,则需要不同类型的钻探装备。所谓钻探装备是指完成一个钻孔所必b 需的钻机、泥浆泵、钻塔、动力、机具及其它技术装备的总称。通过分析设备配置对钻探效率的影响,对深部地质岩心钻探关键设备与机具的优选与配置展开讨论,提出了深孔岩心钻探关键设备优选的建议。  相似文献   
57.
李清  于强  徐文龙  万明华  张正  吕陈  王汉军 《岩土力学》2018,39(4):1211-1218
基于扩展裂纹尖端附近应变场分析,采用冲击载荷作用的三点弯曲梁进行试验,开展了应变片法确定Ⅰ型裂纹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研究。明确了应变片与裂纹扩展方向之间朝向角为特定锐角和钝角条件下,动态裂纹尖端附近的归一化应变采用与裂纹扩展速度、应变片黏贴位置相关的二项式来表示,给出了二项式的相关系数确定过程和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式。结果表明,二项式的理论计算的应变与时间关系变化曲线与试验实测相吻合;选取曲线最大值两侧3/4峰值处的时间差为特征时间?t时,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的应变与时间关系一致性较高;选用理论计算和试验实测的应变与时间关系变化曲线最大值,结合计算式,确定Ⅰ型裂纹动态应力强度因子,同时,与采用动焦散线法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应变片法确定Ⅰ型裂纹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为应变片法在岩石断裂力学特征量的测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8.
利用埕岛海域海上与岸边陆地风速一年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海上风速与陆上风速空间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海、陆风速换算公式;分析了海、陆风速日变化特征的差异,给出了该海域风况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9.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细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弧菌科的细菌和其引发的细菌性疾病被认为是目前大菱鲆养殖业的主要危害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弧菌属的病原及一些典型的发病症状。对其他科属的一些病原菌,也作了相应描述,但它们的致病力相对弧菌科的病原菌致病力要弱,危害范围要小。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细菌病几种可行的防治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0.
雅鲁藏布江中游江心洲、河漫滩面积及其指示的沙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贡嘎县至乃东区)江心洲和河漫滩等河流地貌发育,同时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风沙地貌,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冬春季大范围裸露的江心洲和河漫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沙源,也可能是北岸沙丘的物源。目前对江心洲和河漫滩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沙源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为此,本文通过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遥感影像解译和风动力条件综合分析,探讨河床动态变化过程与沙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心洲和河漫滩面积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受径流量的影响。江心洲面积3月最大(222.95 km2),8月最小(80.61 km2)。沙源比(河道内江心洲面积与水域面积的比值)具有明显时空变化规律,3月最大(2.00),8月最小(0.28)。河漫滩面积也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月78.99 km2,8月仅45.45 km2。起沙风频率冬春季大,意味着3月风沙活动强度最大,8月最小。由此可知,江心洲和河漫滩能够为研究区的风沙灾害提供物源,而强风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