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观测系统建立在25m射电天线的18cm波段上,消色散采用了2x128x2.5MHz多通过滤波器和数字化器,数据采集系统由PC机完成.1999年5月至6月间建立了基于常温接收机的到达时间观测系统.观测到的最弱源的平均流量密度为4mJy.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18年7月31日(简称“7.31”暴雨)和2016年8月8日(简称“8.8”暴雨)两次东天山哈密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NCEP/NCAR的FNL资料(0.25°×0.25°)、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新疆地区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产品,通过对暴雨期间锋生函数计算诊断,证实了两次强降水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因子差异,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7.31”暴雨期间,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700 hPa暖舌沿副高南侧偏东急流向西北伸展,低层增暖增湿,暴雨区上空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700 hPa低空急流前生成,向东北方向移动和发展。“8.8”暴雨期间,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西,对流云团在对流层低层西南急流前生成向东北方向移动。(2)对流层低层暴雨区暖锋锋生是“7.31”暴雨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触发因子,云团初生阶段对流触发主要是锋生水平散度项和由垂直运动发展引起的倾斜项决定,成熟阶段暖锋锋生主要由锋生形变项和倾斜项所致。低空东南急流的维持加强利于锋面次级环流发展,是造成中尺度对流系统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3)“8.8”暴雨对流云团由对流层低层弱冷锋触发。对流云团发展初始阶段,对流层低层冷锋锋生主要由水平辐散项决定;对流云团成熟阶段,对流层低层冷锋锋生主要由倾斜项决定。低层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和加强利于低层冷锋进一步锋生,是造成中尺度对流系统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地貌的分类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因分类又是地貌形态分类的基础。瀑布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景地貌,又是地质公园重要的地质遗迹及旅游资源,因此,对瀑布进行系统的成因分类学研究,对提升瀑布的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分布有规模不等、形态各异、成因多样的瀑布及瀑布群,为瀑布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根据瀑布发育的构造条件、岩性差异、水动力条件、岩溶及人工作用等方面,将瀑布按成因划分为岩槛型、裂点型、断裂型、溶蚀型、钙华型和人工型等6类。本研究提升了云台山瀑布研究的科学价值,同时也为瀑布的分类学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开展水阳江流域标准孔BZK0402孔多重地层划分,探讨长江支流水阳江流域冰后期海平面变化的沉积响应以及古丹阳湖的成因和形成时代.[研究方法]以岩石地层为基础,在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双重约束下,对BZK0402孔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分析BZK0402孔和长江河谷、长江三角洲等邻区钻孔.[研究结果]BZK04...  相似文献   
15.
亚洲内陆是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其构造和气候演化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西太平洋是亚洲风尘向东输送的主要沉积汇.黏土矿物作为容易长途搬运的细颗粒大陆风化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和风化历史重建,但亚洲大区域范围、长时间尺度黏土矿物记录的整体演化趋势及响应机制还不甚清晰.我们利用西太平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292和296站位两个长尺度、连续、高分辨率沉积物岩芯的黏土矿物和Sr-Nd同位素组成,约束了沉积物来源,并重建了渐新世以来风尘源区的干旱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菲律宾海黏土粒级沉积物主要为亚洲内陆风尘和西太平洋岛弧风化产物的混合.基于黏土矿物组成及风尘通量等指标重建,揭示出中亚风尘源区自晚渐新世以来持续干旱化,在约20、14、7和3Ma出现阶段性干旱化加剧.综合已发表的亚洲黏土矿物记录与其他地区记录对比,发现亚洲地区伊利石和绿泥石相对含量在晚新生代的增长更为显著,这种不一致性明显出现始于约20Ma,而约3Ma之后出现全球一致的伊利石快速增加.综合构造与气候记录,我们认为20~3Ma期间来自亚洲物源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增加主要响应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而3Ma以来主要响应于北...  相似文献   
16.
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源区和洋流对该区沉积物搬运和分布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绿泥石。在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表现为中部高近岸低;伊利石含量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绿泥石组分含量与之类似;高岭石含量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和化学指数平均分别为0.25°(Δ2θ)和0.5,表明伊利石结晶程度极好,为富Al伊利石,来源于化学风化作用占主导的源区。黏土矿物物源分析表明,红河是北部湾伊利石、绿泥石和蒙脱石的主要物源,其中蒙脱石因受沉积分异作用影响而在研究区中部富集;高岭石受到了红河、珠江以及广西和海南岛沿岸河流物质输入的共同影响。本研究结果对理解北部湾沉积物"源-汇"过程和古环境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海超  黄朋  周宇  张晋  李安春  闫吉 《海洋科学》2015,39(4):108-116
为探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控制因素和物质来源,以常量元素为依托,对30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SiO2、Al2O3、Fe2O3、MgO、K2O、P2O5、TiO2七种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SiO2、K2O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Al2O3、Fe2O3、MgO、P2O5、TiO2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但与SiO2、K2O的分布趋势相反;CaO、MnO、Na2O在区域内分布较为均匀,未显示出明显的高低变化趋势。聚类分析显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分布主要受粒度效应的控制。主因子分析提取出3种控制常量元素分布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粒度控制效应、源区风化作用和不同物源输入是影响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贡献累计方差总和达77.12%。以K2O、CaO、TiO2为指标,通过FD函数识别出北黄海不同海域内的主要物质来源,其主要物源包括黄河、鸭绿江和黄海暖流携带的长江物质。对北黄海沉积物物质来源进行分析,不仅在海洋矿产资源勘探、航道开发、沿岸港口建设与整治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在认识海洋环境变迁等方面同样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东北电网水库调度气象信息Web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主要功能、特点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岩石的热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几种岩石热辐射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岩石的红外光谱辐射特性和岩石的热性质──热惯量,建立岩石的热传输模型,并将实测数据代人,对岩石表面的一个日照周期内的变化做出计算,绘制出不同热惯量的几种岩石在日周期内表面温度变化曲线。由曲线看出,岩石热惯量大,其昼夜辐射温度变化小;热惯量小的岩石其昼夜辐射温差大。改变岩石的反照率、辐射系数和地面径向热流而得到岩石表面温度日变化曲线,可看出这3个因素只是改变了温度的量值,不像热惯量那样改变曲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地下水资源在供水中具有重要地位,约占供水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依据大量的水质资料,对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区评价;初步查明了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铁等主要因子的含量及超标分布特征;对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及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