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7篇 |
免费 | 325篇 |
国内免费 | 3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3篇 |
大气科学 | 402篇 |
地球物理 | 250篇 |
地质学 | 744篇 |
海洋学 | 243篇 |
天文学 | 44篇 |
综合类 | 95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16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89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定义”响应地震”的概念统一表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所引发的主破裂两侧临近构造及部分块体边界上的显著地震活动.其主体活动区域集中在昆仑地震主破裂的西南侧和东北侧及祁连山断裂.同时,地壳运动在主破裂北侧的甘青块体中西部出现与背景运动场反向的特征性变化,祁连山断裂出现应变弱化.弹性位移-应力阶跃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昆仑地震造成其东北侧甘青块体中西部地壳运动的反向运动(相对背景场).并形成东北部和西南部两个体应变张性区域,绝大部分响应地震都发生在应变张性区中和块体张性边界上.这种强烈挤压剪切背景中出现的相对松弛状态与昆仑地震后青藏块体地震弱活动背景中出现的显著活跃的响应地震活动的正相关性可能反映了断层约束状态的相对减弱对滑动的触发作用.说明在考虑地震发生条件时,不能只着眼于应力场是否增强,断层摩擦强度,或更广义地说,构造约束条件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震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通过对地震前后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参数的计算、分析和研究,有可能提取出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曾小苹等,1990)。为了进一步开展对该方法研究工作并使其在我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得到应用,我们使用了静海台的地磁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该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在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确立了该方法应用天津地区地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3.
94.
沁水县侯村煤矿边坡处治后,I~III段使用良好,IV段抗滑挡墙失效。本文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强度指标比原定的降低了1.29倍。同时,在折减过程中,通过计算分析剪应力集中部位,确定滑面是在老滑面的基础上发展的部分新滑面,形成新的剪出口。利用折减后强度参数,计算对比新滑面与次级滑面的滑坡推力,认为挡墙破坏为新滑面推力过大所致,与原设的“次级滑面为最危险滑面”情况不符,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95.
近距离铁磁性物质干扰(农田耕作、基建等)、直流供电干扰(高压直流输电、地电阻率观测等)是地磁场地面观测的主要干扰方式。在滦县地震台布设地磁场井下观测系统,检验井下观测的抗干扰效果,结果发现,地磁场井下观测可抑制近距离铁磁性物质干扰,但无法抑制直流供电干扰(可通过避让一定距离解决),该分析结果为未来地震监测手段的选取提供技术参考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96.
适合于复合驱的防腐垢剂BH是一种磷硅酸盐。针对矿场实际,通过室内实验,对含该防腐垢剂的三元复合体系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磷硅酸盐防腐垢剂具有良好的缓蚀防垢效果,且驱油体系与渤海油田原油仍然可以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体系的表观黏度和界面张力的稳定性也有所改善。压力传导和转向调44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BH助剂”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BH助剂”复合体系相比聚合物溶液其传导能力分别下降了14.2%和29.5%,转向调剖能力分别提高了11.8%和14.9%;而“聚合物/ga活性剂/BH助剂”相比“聚合物/表面活性剂/NaOH”体系传导能力相差不大,但转向调剖能力相对提高了10%左右。可见BH防腐垢剂不仅具有良好的缓蚀防垢和降低界面张力效果,而且具有较强的转向调剖能力。 相似文献
97.
为推进瓦斯抽采钻孔精准智能化发展水平,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和布里渊光学时域分析技术(BOTDA),以山西某矿为工程背景,开展了不同粒径配比下的钻孔堵孔模拟实验;构建了试验矿井堵孔率计算数学模型,揭示了钻孔变形塌孔发育规律,提出了适用于试验矿井的瓦斯抽采钻孔精准监测现场实施技术工艺,并通过现场试验对技术工艺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光纤耦合体应变、模拟煤样堆积质量与钻孔变形塌孔间具有线性关系,随质量增加应变变化趋势相近,呈“陡−缓−陡”三阶段变化。通过分段拟合构建了适用于试验矿井的钻孔堵孔率计算数学模型。(2)通过误差分析,发现随着应变增加最大绝对误差先变大后变小再变大,中期最大绝对误差为19.48 %,后期完全堵孔状态下的质量极值越接近不同配比煤样的平均质量极值误差越小。(3)基于上述数学模型解算,揭示了模拟堵孔过程中煤块首先在钻孔底部呈“凸”状堆积,随后滑向两侧,最后又在顶部聚集的塌孔演化规律,以应变值0、45.95×10−6、72.19×10−6为临界值区分塌孔前、中、后期,构建了适用于试验矿井的瓦斯抽采钻孔精准监测技术。通过现场应变监测结果分析,发现在孔周应力、扰动等因素作用下,失稳孔段孔周裂隙更易发育,塌孔程度随时间加剧。结合钻孔沿程堵孔率计算结果,对钻孔沿程变形塌孔情况进行了判断,对比钻孔窥视图可得,该精准监测技术判断结果基本符合实际观测情况。提出的以分布式光纤耦合体和BOTDA技术为基础的钻孔精准监测技术工艺可行、可靠,可为推进瓦斯抽采钻孔精准智能化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98.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超细粒度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取样量可低至数毫克级,但200目样品粒度要求分析取样100mg才能保证代表性,导致ICP-MS灵敏度高、取样量小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本文研究了研磨方式、研磨时间、物料比对超细粒度土壤和岩石样品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醇作为分散剂进行湿法球磨,200目粒度的土壤、岩石样品分别研磨10min和15min,土壤样品的物料比采用物料7g、研磨球500个、分散剂45mL,岩石样品的物料比选取物料5g、研磨球500个、分散剂45mL,细化程度最佳。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超细粒度土壤标准物质GBW07404、GBW07447的粒径分布D_(95)可低至7.51μm、7.05μm,超细粒度岩石标准物质GBW07104、GBW07121的D_(95)可低至8.42μm、8.30μm。在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酸溶体系中微波消解处理超细粒度岩石标准物质GBW07104,取样量减少至5mg,总用酸量减少至0.25mL,消解时间降低为25min,稀土元素的测定值与认定值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在1.64%~5.21%之间。该方法用于分析其他超细粒度标准物质(GBW07404、GBW07447和GBW07121)中的稀土元素,相对误差为0.17%~6.60%,满足《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9.
西准包古图呼的合铜矿地质特征、成因及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西准包古图矿区呼的合铜矿位于巴尔喀什华力西期斑岩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属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孤带,包古图岛弧区.矿床处于达尔布特和克乌深大断裂间,次级NS向与NE向断裂交汇处.Ⅴ号岩体属深源、浅成中酸性复合相岩体.含矿岩石以中粗粒、斑状、似斑状结构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为主,次有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等,形成时间为320~300 Ma,岩石蚀变强烈,蚀变分带自岩体中心向外构成钾长石和粒状石英核-钾化带-绢英化带-青盤岩化带.金属矿物组合自岩体中心向外变化规律为:(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Te-Bi-Ag-Au的矿物).有益元素主要为铜、钼、金、银等元素,矿石类型自岩体中心向外的变化规律为:Mo(Cu)→Cu(Mo)→Cu(Au)→Au.矿石构造为细粒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矿石品位低、矿化均匀,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与其共生的岩浆岩,属典型斑岩型铜矿.构造、岩石、蚀变、矿物、及成矿元素在空间、时间上变化规律较强,与矿化富集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0.
人们认识自然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只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