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297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796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01.
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陆地系统科学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黄秉维  陈传康 《地理学报》1996,51(5):445-453
对区域持续发展的研究是持续发展深化的必由之路。区域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各种要素的综合规律的揭示,即陆地系统科学。对持续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既是地理科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也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应用ARC/INFO建立沙漠化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国定 《中国沙漠》1992,12(2):58-63
沙漠化数据库旨在系统地研究我国沙漠化发展过程与演变趋势;揭示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沙漠化环境各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寻求沙漠化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用ARC/INFO建立沙漠化数据库的方法和过程,借助于遥感和计算机技术,把沙漠化环境参数,按空间分布特点,输入计算机系统,来建立沙漠化数据库。实现信息计算机化的存储管理、检索和综合评价分析,使信息处理加工过程压缩在自然或经济变化的周期以内,从而赢得预测、预报的时间,使沙漠化环境的动态分析由定性描述,解释现象进入到数值预报的新阶段。以便为沙漠化综合治理、全面规划、管理决策及动态监测等提供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6.
<正> 早在50年代,王鸿祯等认为在川中有古陆核存在。80年代以来张用夏、杨森楠等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及航磁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康滇、川中、江汉及苏北至南黄海存在早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其时代为晚太古至早元古代。最终形成于吕梁运动。笔者认为类似于上述的结晶基底,在华南较大范围内都有存在,并与中晚元古代以来各种含矿地层的形成及有关花岗岩体的产出,都存在一定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107.
松树沟超镁铁岩和铬铁岩的微量元素及锶氧同位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军 《矿物岩石》1992,12(4):88-95
  相似文献   
108.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GPa,其不同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依次分别是765℃~825℃和约1.03~1.14GPa、650℃~750℃和约0.9GPa以及400℃~500℃和约0.5~0.6GP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早期近等温降压(ITD)和晚期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t演化轨迹。结合高压岩石983±140Ma的退变质年龄和松树沟残存的蛇绿岩片考虑,这些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抬升与秦岭造山带中、晚元古宙时期洋壳的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伴随的快速构造上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蛇绿岩大约是在983Ma,构造就位于秦岭杂岩(Pt1)之上的异地构造岩片.由变质橄榄岩、堆积橄榄岩和火山岩系组成。变质橄榄岩以纯橄榄岩为主。堆晶岩分为单斜辉石型和斜方辉石型两类。火山岩由拉斑玄武岩和低铝安山岩组成,εNd(T)为+4.1~+6.4,表现出N、T、P三种稀土分配型式和非正常洋脊玄武岩地球化学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这个古老蛇绿岩是在一种位于洋中脊之上的洋岛环境中形成的,代表了晋宁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古洋盆的残骸。  相似文献   
110.
关于坳拉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介绍了坳拉槽概念的起源和沿革,并据研究现状,对其含义和形成演化的基本特点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