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During the 1992-1993 joint Australian-Chinese over-snow traverse of the western Lambert Glacier Basin (LGB), two firn cores were drilled respectively at MGA and LGB16. During the 1996-1997 and 1997-1998 austral summers, two firn cores were drilled respectively at DT001 and DT085 on the eastern LGB.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made during the expeditions,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features on both sides of the LGB have been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the trends of both air temperature and accumulation rate show a slight increase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LGB, in contrast to the west side of the LGB. The spatial trends of the accumulation rate measured by accumulation canes at 2 km intervals along the nearly 500 km of the traverse lines on both sides of the LGB are different. Moreover, correlations of δ^18O vs T10 along the two sides of the LGB are also different. In addition, the variations of sea salt ion concentrations show different trends in the past 50 years. All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Lambert Glacier is a dividing region for the different climatic regimes over the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 which may be due to different moisture resources resulting from special local circumfluence such as cyclone activities, local terrain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南极冰盖边缘17支浅冰芯氧同位素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整个南极冰盖边缘近50年来、150年来和250年来气温变化的地域分布特征。近50年来,南极冰盖边缘的氧同位素温度有的呈现上升趋势,有的呈现下降趋势,但气温变化的地域规律性不强;近150年来,南极冰盖边缘的同位素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趋势大致呈现出一种交替分布的态势;近250年来,南极冰盖边缘所有的氧同位素温度都记录了小冰期的降温事件。气温的这种地域分布特征可能是南大洋独特的环流形式--环南极波 (ACW) --在特殊地形 (如大的冰盆) 影响下,在南极冰盖边缘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时间尺度的不同,南大洋独特的环流形式 、ACW和地形的影响强度各异。  相似文献   
83.
84.
利用东南极高原熊猫-1自动气象站2011年2月—2012年1月观测的辐射资料和相关资料,对辐射分量和辐射平衡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是东南极高原获得太阳能的主要时段,总辐射通量夏季平均为365.0 W/m2,总量达到2752.1 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8%。各个季节均能出现总辐射瞬时值大于大气顶水平总辐射,春季发生频率最高,冬季最小,总辐射平均日变化呈单峰型。大气长波辐射除夏季外,日变化不明显。冰雪面长波辐射除冬季外,各季节平均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净辐射12月和1月为很小的正值,其他月份为负值。年平均净辐射为 -8.7 W/m2,表明地表相对于大气为冷源。该站的辐射平衡特征与其他南极内陆高原站相似,雪面具有强烈的辐射冷却效应,导致净辐射绝对值都小于下降风区。  相似文献   
85.
在黑龙江省五常县—沙兰站公社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中,运用重磁电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系统(RGIS)的2.5D人机交互可视化重力和磁异常联合反演,对于工作区的深部构造、莫霍面、地壳深部密度界面等问题作出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86.
通过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利用实测和收集到的烃源岩数据,对堡古2井的烃源岩进行分析,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成熟度、热解产率和排烃门限对区内烃源岩进行了评价,研究了该井的有机生烃特征,结果表明,南堡3号潜山发育丰富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烃源岩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成熟 高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表明,南堡3号潜山具备一定的生烃条件和油气勘探前景,可作为下一步的重要勘探和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87.
选择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有代表性的13个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这些台站气候变化总体趋势、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整个喜马拉雅山区的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8℃/10a。1970—1990年代升温在加速,2000年代升温速率则有所放缓。中段地区各站在2000年左右发生一次显著的升温突变,而西段和东段虽都出现升温突变,但出现的时间差异较大。1971—2010年喜马拉雅山区的降水在西段呈减少趋势,中段、东段大致呈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表现为1970—1990年代略有增加,2000年代则有所减少。降水突变在西段以减少为主,在中段和东段以增加为主,但各站发生突变的年代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88.
冰冻圈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冻圈通过气候调节作用为人类营造了适宜的地球人居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高山水电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多样的冰冻圈旅游产品、独特的冰冻圈文化形态,以及特有生物种群栖息地等资源,因此,冰冻圈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在气候变暖驱动和人类活动干预下,冰冻圈服务功能具有增强与衰弱等过程,也存在功能丧失的阈限,因而其服务价值是动态的,是可评估和计算的。通过明晰冰冻圈系统功能,辨识全球不同时空尺度冰冻圈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了冰冻圈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可以提高决策者和民众对冰冻圈及其服务功能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同时,对于全球不同冰冻圈及其重点影响区各级政府实施冰冻圈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宏观决策,以避免追求短期经济行为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大气水汽同位素实时监测为水循环和区域大气环流分析提供了新的定量化方法. 依托雪龙号考察船, 利用水同位素激光光谱仪(PICARRO L1102-i)完成了38° N~69° S海表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观测, 结合表层海水和GNIP降水同位素分析了多相水同位素纬向特征. 结果表明: 水汽、降水和表层海水同位素比率(δ18O, δD)随纬度呈明显的递变性规律, 赤道最低, 副热带升高, 而在南极大陆外围高纬区域则急剧降低;过量氘(d-excess)变化与此相反, 反映出副热带下沉气流对同位素富集影响以及高纬度极地气团经过洋面时过饱和分馏的剧烈变化. 实测水汽同位素与LMDZ4-iso和ECHAM5-wiso模型对比表明了模拟结果较好, 根据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南极内陆Dome A水汽同位素反映的水汽源区. 结果显示, 除了中纬度印度洋海区之外, 中低纬东太平洋海域也是冰盖内陆的重要水汽源区.  相似文献   
90.
本文对塔西北震旦系中的苏盖特布拉克组玄武质岩墙以及塔西南奥陶系玛列兹肯群中辉绿岩脉的区域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锆石的微区 U-Pb 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构造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前者为顺层侵入、包裹了中酸性的捕虏体, 发育了枕状构造、球形风化和柱状节理等玄武岩喷发等特征;后者穿插于韧性剪切带中碳酸盐质糜棱岩化中。 它们的常量组分变化较大:不包括 SiO2 外其它 9 种常量组分的含量为 36.3%~45.3%, 全碱 (Na2O+K2O)为 3.83%~7.16%;TiO2 含量较低, 为 0.63%~1.89%;MgO 为 3.72%~6.74%;前者中的常量组分、微量元素 Sr 、Ta、Nb、Ti、Yb、Ni、Cu、Zn、Y 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对应值, 但大离子亲石、造岩元素中 Cs、Rb 等元素、La/Nb、K/T 元素比相对较低。 相比于原始地幔, 两者均相对富集造岩元素 Li、Rb、Ba、Ga、Sr 和稀有元素 Nb、Ta, 轻稀土中等富集;相对亏损铁族元素 Cr、Co 及 Mo、Pb、Bi、U 等;前者 ΣREE 为 227.72×10-6~426.32×10-6 、L/H = 2.51~2.61、δEu = 0.48~0.52、δCe = 0.56;后者的 ΣREE 为 142.37×10-6 ~187.92×10-6 、L/H = 2.34~3.99、δEu = 0.63~0.84、δCe = 0.52~0.54;综合判识表明, 前者主要来自于未混染或较弱混染的幔源、发育于新元古(878~808.6 Ma)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 变质和残留核锆石谐和年龄为 2 090 Ma, 记录了早元古的联合大陆的形成时代, 蚀变锆石 455.4±10.8 Ma 代表了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热事件;后者岩浆锆石的 U-Pb 年龄为晚奥陶世 478±48 Ma, 发育于弧后盆地、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加里东中晚期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