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31.
2008年10月26~28日青藏高原东部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强区域暴雪过程.本文利用MICAPS资料、T213资料和NCEP资料对此次区域暴雪过程形成的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物理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冬半年区域暴雪过程500 hPa环流形势场可分为北涡南槽...  相似文献   
132.
利用2002~2010年25°N~35°N,110°E~120°E范围内的NCEP 1°×1°500 hPa高度场、涡度场和风场6 h再分析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高空槽强度指数TSI。结果表明,TSI的大小与槽强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即TSI越大槽越强。TSI不仅对槽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脊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其中当TSI0.6时,高空槽在该区域较明显;0.35≤TSI≤0.6时,槽脊都不明显,即主要表现为一致的西风环流;TSI0.35时,高空脊较为明显。利用2011年的数据对该指数进行检验,检验效果较好。另外,定量分析较强高空槽(TSI≥0.6)的月分布规律发现,较强槽冬季较多而夏季较少。  相似文献   
133.
1961-2010 年东北地区降水事件时空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四盟9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时空分布均匀性变化。结果表明:近50 a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略有减少,但冬、春季降水量显著增加;考虑降水日数,冬、春季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强度的增加,夏、秋季降水量减少主要是由于降水频次的减少。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虽然年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但是降水量年际间分布不均匀性增加,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夏、秋季表现更为明显,各等级降水事件尤其是降雪在近20 a时间分布明显不均匀。降水量空间均匀性在1993年发生转折突变,突变后空间不均匀性增加,降水日数空间均匀性在1986年发生变率突变,突变后振荡加剧。降水事件时空不均匀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北地区旱涝事件发生可能性增加,不同地域旱涝事件同发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134.
基于实地观测的库姆塔格沙漠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库姆塔格沙漠分布在新疆东部,罗布泊洼地以南,阿尔金山以北,向东可延伸至甘肃敦煌的西部,总面积2\^29万km2,是我国第6大沙漠。该沙漠内部气候极为干旱,植被稀疏,是我国最后一个开展全面考察的沙漠。通过对建在库姆塔格沙漠内东部和西部的两个自动测风站和南北的两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的观测资料,结合相应时段MICAPS通过VSAT接收到的地面风场格点资料,对沙漠内部风场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起沙风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由于受南面阿尔金山高大山体的阻挡作用,库姆塔格沙漠的风场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表现出类似山谷风的风向转换规律,白天以上山的偏北风为主,夜晚以下山的偏南风为主,不同的季节山谷风的转化时间相应地不同。②冬季沙漠整体以偏南风为主,夏季偏北风占主导,而春秋季沙漠北部仍以偏北风为主,而沙漠东部和南部出现偏南风,沙漠西部为偏东风。③起沙风速的特征表现为:沙漠整体以偏北风为主,沙漠北部和西部以偏东北风为主,南部和东部以偏西北风为主,风向在沙漠中部从北向南由东北转为北,到了沙漠南部转为偏西北风向东南方向流去,风向的转变与库姆塔格沙漠沙丘走向最后转向东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5.
为分析长期沙尘暴露对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本文选择沙尘天气多发的甘肃省民勤县和受沙尘污染较轻的平凉市为调查点,采用SPIROVIT SP-1型肺功能仪,对在调查点长期居住、无职业性粉尘接触史的40岁以上728名农民进行肺功能测定,测定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1秒率(FEVl/FVC),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分为阻塞性(FEVl/FVC<70%)、限制性(FVC%<80%)及混合性(FEVl/FVC<70%且FVC%<80%)3类。结果显示,与平凉市比较,非吸烟者中,民勤县农民FEV1%、FEV1/FVC分别降低4.3%、6.6%;肺通气功能异常、阻塞性及混合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增加9.5%、9.2%及3.2%,其RR(95%CI)分别为1.540(1.106~2.144)、1.955(1.242~3.076)及8.677(1.128~66.734);50~59岁农民阻塞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60岁以上者肺通气功能异常、阻塞性及混合性肺通气功能损伤发生率均增加;男性农民肺通气功能异常率、女性农民阻塞性及混合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均增加。这表明,长期沙尘暴露可导致人群肺功能降低,以阻塞性肺功能损伤为主,50岁以上人群是主要受害者。建议沙尘天气多发区人群应尽量减少沙尘暴露机会,并加强沙尘防护措施,以降低沙尘对暴露人群肺通气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6.
1981-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北地区东部58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蒸发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大气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大气可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无论年或季,均呈现为西北少东南多的分布特征。逐月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呈单峰型,7月最大,1月最小; 近30年,西北地区东部年、各季大气可降水总量均呈微弱减少趋势,四季中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冬季不明显; 58个站点30年平均的实际降水量空间分布与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年际变化也呈微弱减少趋势; 大气可降水总量与实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年平均相关系数为0.545,各季节中春季相关系数最大,秋季和冬季次之,夏季最小; 不同区域大气可降水总量与实际降水量的相关性因季节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说,甘肃东部、南部和陕西中部、南部相关性较高,大气可降水量对降水量的贡献较大; 将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结合起来,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一段时间内总的大气可降水量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7.
选取南京地区196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黄金分割法”计算体感温度,分析南京地区近52年舒适度特征;选取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逐日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南京市2005-2008年舒适度和体感温度特征及其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2年南京市热不舒适期、舒适期日数呈现上升趋势,而冷不舒适期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率为-3.2 d/10a;4月上旬至5月中旬和10月为舒适期;体感温度在20世纪中期之后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增加率为0.3℃/10a;2005-2008年舒适度以微冷和舒适为主;死亡高峰日多出现在冷不舒适日,2008年初死亡高峰日持续时间较长,且与天气灾害过程发生时间存在7~9 d的滞后。  相似文献   
13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一次大范围冷空气大风过程中的动量下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量下传大风是高低空风场辐合辐散的环流运动强迫所造成的大风,发生的区域一般在高空急流南部整层垂直速度接近零的地方;动量下传大风起风前后,垂直速度在高空急流两侧存在明显的反转,且下沉气流区较早接地,大风风速比冷锋大风略小,但持续时间较长;地面冷锋过境之后,高层高位涡区在高空槽持续影响的情况下有明显的向下传递作用,表示具有高位涡特征大气的侵入;高空槽是造成动量下传的主要原因,高空槽的形状及强度对于预报动量下传大风具有较大的意义,槽过境及槽后强西北气流可造成大风的持续。  相似文献   
139.
BCC_CSM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模拟能力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评价BCC_CSM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并为改进和完善此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以NCEP/NCAR 1948—2005年逐月再分析资料作为检验模式对应的实况场,利用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BCC_CSM气候模式模拟中国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了检验,检验要素包括:对流层高、中、低层各季节的温度场、风场、相对湿度场和加热场等。结果表明,除春季外,其他3个季节实况场与模拟场的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都较小;全年相关性都比较好,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均通过了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不同气象要素场的距平标准化均方根误差与相关系数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模式模拟出了中国不同区域各个气象要素的年变化;与IPCC AR4中的13种模式相比较,BCC_CSM气候模式对中国区域地面温度场的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0.
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综合大地构造和单剖面相分析,从定量化角度对鄂尔多斯盆地早株罗世富县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三叠纪末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抬升,遭受剥蚀,形成起伏不平地势。侏罗纪早期,在相对低凹地区接受沉积,形成了以剥蚀,残积相为主体,冲积,湖沼相为辅的古地理景观,在这一背景上,大面积发育了中株罗世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