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354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945篇
海洋学   313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江河口地区地下水咸、淡水界面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江河口地区1960~1985年间78口钻井中的各层承压水进行了245个水化学样品测试,分析内容包括K+、Na+、Ca2+、Mg2+、NH4+、Al3+、Cl-、HCO3-、CO32-、SO42-离子含量以及酸碱性、温度等项目。其中第I层有样品24个;II层有63个;III层有53个;IV层有70个;V层有35个。测试时采用平行双样进行精度控制,水质分析的结果,按阴阳离子毫克当量总和的平衡关系进行检查,超出允许误差及时进行复检。
为了研究各承压含水层咸、淡水界面分布的变化,我们将矿化度作为水质指标,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本区第四纪地层中各含水层水质的时空分布格局主要受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控制;IV、V含水层中的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可能受上层咸水通过越流污染下层淡水所致。对II、III含水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阶段水质分布的分析发现,含水层内淡水区在上海市区有向东南和西北方向明显扩展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上海市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压缩,并开展了人工回灌(均为淡水),从而阻止了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市区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2.
地震面波频散的数字计算——方法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08-乙型数字计算机上进行了地震面波频散处理方法的试验。包括:(1)参数固定的和可变的数值滤波;(2)测定群速度的“移动窗”和“多重滤波”技术;(3)测定相速度的互相关法。应用了快速傅氏变换计算两个台记录的地震面波的互相关函数。使用数字处理技术分析地震面波频散,除了提高计算速度和便于处理之外,还可扩大测量周期的范围至20-70秒,从此可作出对地壳参数性质的更可靠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3.
海南岛滨珊瑚δ18 O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采自海南岛东岸沙老岸礁的活体橙黄滨珊瑚岩心,测试了其中11 a(1992—2002)的珊瑚骨骼氧同位素组成。通过与同期观测记录的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表层盐度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珊瑚δ18O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特征。该地区珊瑚δ18O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海洋表面温度的控制,而以夏季为代表的季节性变化则主要受海洋表层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相似文献   
995.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与区域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剧烈,成矿作用多样,是不同体制构造转换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经典地区,是两大构造体制交汇和转换的焦点部位,具有岩石圈物质重组、结构重建的时-空演化关系.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由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  相似文献   
996.
秦岭伏牛山构造带的矿物岩石学特征与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伏牛山构造带岩石的矿物岩石学、石英重结晶型式、石英分维值和有限应变等特征分析研究,认为伏牛山构造带的变质-变形深受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其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断裂带往北岩石从糜棱岩依次过渡为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原岩.构造带内发育多种糜棱岩,岩石变形强烈,远离构造带岩石的变形逐渐变弱.从构造带往北,石英的重...  相似文献   
997.
桂北兴安奥陶纪至志留纪初笔石序列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兴安发育有一套奥陶系至志留系底部的含笔石浅变质的碎屑岩地层,自下而上可分成3个岩石地层单元,即升坪组(下部),黄隘组(中部)和田岭口组(上部)。这些地层的笔石自下而上可分为奥陶系Corymbograp-tus cf.balticus层,Expansograptus hirundo带,Exigraptus clavus-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带,Didymogra-ptus artus带,Dicellograptus sextans带,Leptograptus flaccidus trentonensis层,Dicellograptus elegans层,Dicel-lograptus ornatus带,Appendispinograptus venustus层及志留系底部的Neodiplograptus modestus层。  相似文献   
998.
本文选取秦岭商丹断裂带以南,南秦岭刘岭群以北的弧前沉积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的运动学特征。这套弧前沉积体产状北倾,矿物拉伸线理为倾向线理,岩片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表现出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利用糜棱岩与云母石英片岩中矿物变形温度计,结合石英C轴组构估算岩石变形温度集中在400℃~550℃之间。结合其所处的构造位置,本文认为这套强烈变形的岩石构造组合体形成于秦岭古岛弧弧前沉积背景,在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过程中,北秦岭沿着商丹带由北向南逆冲形成。后期又遭受商丹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999.
牵引式滑坡在山区公路滑坡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治理工程往往耗资巨大、环境破坏严重。针对某高速公路牵引式滑坡,通过地质调查、变形迹象分析、岩土体应力-应变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指出具体破坏机制为:(1)坡脚开挖致使阻滑关键块体缺失,应力集中导致剪切应变软化;(2)地表降水与地下水对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的改造;(3)滑体变形不协调,导致拉裂缝产生,滑坡后缘得以继续向后扩展。目前监测表明,已施工的组合加固措施效果良好。最后讨论挖方引起的牵引式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对牵引式滑坡进行评价应坚持安全系数分区原则,滑坡总体加固应按安全系数控制,同时对后缘加固按位移控制。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大别山北麓自中更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对其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具有富硅、铝、铁,贫钙,低钠、镁、钾、钡、锶的特点。通过对气候特征元素变化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别山北麓自中更新世以来是以温湿为主且从老至新气候由温湿向干冷趋势发展,与洛川黄土相比,大别山黄土经历了更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选择化学性质稳定的Ti、Sc、Th、Nb作为参比元素,运用富集因子法进行地球化学元素研究进而判别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大别山北麓黄土-古土壤与洛川黄土同源,均来自西北的风尘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