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波速测试结果在工程上的应用越来越重要,但波速测试结果的不确定性一直影响着抗震设计。为了准确地描述这一不确定性,对较深软场地的地震响应进行了计算。采用Shake 2000程序,通过输入不同类型的多种强度的地震波,研究了较深软场地的多种工况下剪切波速测试标准差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深软场地上的波速测试标准差对场地的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基本没有影响;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的变化,基本可以忽略。随着波速测试数据量的增加,本文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与完善。  相似文献   
62.
循环荷载下液化对土层水平往返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工况振动台实验研究液化对土层水平往返变形的影响.以干砂实验为参照,分析孔压增长与土层加速度和土层往返变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液化将引起土表加速度显著降低,减小惯性力传递,但同时会引起土层往返剪应变明显增大.对往返变形而言,液化土层往返剪应变就可达到1%~5%的大变形状态,且液化土层往返剪应变沿深度呈下大上小分布.土层中孔压比0.4~0.8是往返变形出现放大的敏感段,在孔压比0.8左右而不是在1.0达到最大.作为其结果,土层液化将对刚性上部结构振动起减震作用,但同时增大的往返剪应变也易导致基础和地下结构破坏,特别是对液化层与下部非液化层交界处的构件更敏感.  相似文献   
63.
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是我国未来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但其技术框架目前尚为空白。本文剖析了既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框架的缺欠,借鉴国际COSO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学风险治理的理念,提出了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的基本内涵和要点,建立了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研究表明,虽然目前我国工程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理论框架方面存在着要素不全、逻辑欠缺、隶属关系不清、用词混淆以及释义不详等不足;国际商业COSO风险管理框架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可以作为构建本文和其它领域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建立的土木工程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技术框架,以目标战略、性态分析和监测修订作为3个主控要素,由包括27个要素的3层架构组成,符合现代管理科学思维和逻辑,考虑因素齐全,隶属关系清晰,具有工程可操作性,并具备国际通用性特点。以性态分析作为风险的识别、评估、组合和响应的统一描述,与地震工程性态设计理念一致,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工程风险管理技术框架逻辑混乱和要素隶属关系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4.
建筑物地基中地震孔压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二维有限元分析方法中考虑了固结比Kc变化对孔压发展的影响,编制了专用程序,可研究有建筑物存在时的地基液化问题,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比较符合,说明该方法可应用于实际工程分析。  相似文献   
65.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锐  陈少辉  苏红波 《地理研究》2020,39(5):1200-1214
了解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气候主控因子可为植被保护和恢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基于MOD13A1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NDVI对水热条件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态正在不断的改善,气候呈暖湿的发展趋势;83.77%的植被退化区(退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9%)海拔<2000 m且退化类型以不显著减少为主,不同覆被类型的退化区海拔分布及退化比例差异明显,湿地的退化面积比最高(23.91%)、其次耕地(11.88%)。年尺度上,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的面积高于气温,约75.06%的区域受水分条件控制;灌木地(海拔分布<2200 m)、耕地(<3000 m)、草地(<3000 m)和裸地(600~3700 m)等植被生长受水分条件影响;森林(<1000 m、1700~3700 m)和湿地(>2500 m)的植被生长受热量影响。月尺度上,黄土高原植被NDVI对热量响应以滞后1个月为主,不同植被对水热响应的滞后性差异明显,草地、湿地、耕地和裸地对热量响应以滞后1个月为主;森林和灌木地则表现水热同期的特征。伴随滞后时间的推移,水分主控面积逐渐降低,热量成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水热主控及响应滞后性分布受海拔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6.
孙锐  张佳琳  于东杰 《中国地震》2022,38(4):785-798
医疗类建筑是抗震救灾的重要场地,如何保证医疗建筑在发生地震时实现“大震不倒”甚至“功能不中断”,成为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对于位于发震断层附近的医疗类建筑,本文以实际项目为例,采用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消能减震的手段,将减震结构与非减震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工况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遇地震工况下,粘滞消能器发生轴向拉压变形开始耗能,能够提供3%的附加阻尼比,主体结构地震力减小,结构构件尺寸较非减震结构能够更好地满足医疗建筑的使用要求;罕遇地震工况下,设置粘滞消能器的结构XY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214和1/230,结构塑性铰分布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整体结构基本满足“大震下功能不中断”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7.
汶川8.0级地震液化震害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现场详细地调查,归纳总结了汶川地震液化导致的工程震害的现象、分布、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液化震害现象显著,位于德阳地区的3个液化区域震害严重,都江堰地区、绵阳游仙区以及江油市区的3个液化区域震害中等,其他地区轻微,液化震害分布与液化分布有一定关系,但二者有所不同;液化场地上房屋均不同程度受损,其中结构性差的房屋会直接倒塌,设有圈梁、构造柱的房屋,液化也会导致其整体倾斜、下沉、开裂;学校液化震害具有典型性,部分校区大面积液化,地裂缝纵横,地基不均匀沉降严重,主体结构开裂、倾斜,功能丧失。这次液化震害具有3个显著特征:(1)只要液化出现的地方,震害均比周围重,没有减震现象;(2)Ⅵ度区不仅有液化现象,而且有明显的液化震害;(3)液化伴随地裂缝,是构成此次地震液化震害的主因。  相似文献   
68.
1 Introduction Study of the shear modulus to represent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geotechnical materials is a basic topic i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many researchers (Hardin and Black, 1966; Zhang and Li, 2003; Richard and Richard, 1988; Yuan et al, 2000; Soo et al, 1995) have investigated this phenomenon. The resonant column device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for testing the shear modulus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soil-like materials. In 1984, the ?rst resonant column device…  相似文献   
69.
地震液化的有效应力二维有限元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提出了一个能地震液化问题的有效应力二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该方法可用以研究局部地区液化对地面运动和建筑物震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真空预压软基处理沉降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津滨海新区某真空预压处理现场进行了地面沉降和分层沉降监测,地面沉降总量80~160mm左右,由工前沉降和施工沉降组成;分层沉降监测资料揭示了沉降量主要产生在吹填土和海相沉积软弱地层中,而且埋设分层沉降观测设施在软弱地层形成的扰动带,会产生难以避免的误差。由于塑料排水带的存在,增加了真空预压场地中软土的渗透性,通过理论推导和具体算例,提出了利用沉降观测资料计算土体固结度需考虑其瞬时沉降,建议计算采用地基处理手册相关公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