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相同挤压背景下的相邻井区,由于区域应力的差异,造成了构造形态的不同,而构造形态又影响了地应力的分布。克拉苏构造带储集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非均质性强,构造位置间产量差异大,研究表明储层除了受沉积相控制外,地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对储层的影响较大。基于挤压的应力环境将克拉苏构造带自北向南以克拉苏断裂为界分为斜向挤压区及水平挤压区。斜向挤压区的水平挤压应力、水平应力差、垂向应力较水平挤压应力区小。为了进一步验证测量应力值的准确性,利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地震解释模型为基础,以实钻资料为约束,对构造演化过程中的断裂发育及应力、应变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水平挤压区与斜向挤压区的垂直应力相差较小,但水平挤压区的水平挤压应力较强,高出斜向挤压区30%~50%。强水平挤压应力对储层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储集层物性、储集空间、裂缝发育程度。代表斜向挤压区的克拉段,水平挤压应力小,储集层物性高,溶蚀现象显著,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裂缝欠发育;水平挤压区的克深段,储集空间以粒间溶蚀扩大孔,粒内溶孔为主,储集层孔隙度低,岩性致密,裂缝极其发育,从微观薄片、岩心、FMI成像、微地震检测上均能发现大量规模性的裂缝,规模性裂缝极大地增强了克深段的储层连通性,提高了储集层渗流能力,保证了其在超过6000 m高应力储集层中仍存在日产百万方天然气的稳产高产井。 相似文献
102.
利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日本环境研究所和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系统模式(MIROC_Hires)输出的逐日降水资料,探讨CO2浓度增加下我国极端降水非均匀性的响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就气候平均而言,CO2浓度增加后,我国南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更为集中,而北方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分布较平均。(2)从年际变率来看,我国南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集中度在"A1B试验"中偏小,年际之间的差异不大,而北方地区的极端降水集中度增加,年际之间变化剧烈。(3)CO2浓度增加后,南方和北方地区在水平和垂直上的增温幅度不一致,且整层大气平均的稳定度呈现出南北反相差异。这种不均匀增暖的分布很可能是导致我国极端降水非均匀性在CO2浓度增加后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3.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s three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cross-correlation Gaussian white noises. Both steady state properties of the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 and the nonequilibrium transitions induced by the cross-correlated noises are studied. The stationary solutions of the Fokker-Planck equation for three specific examples are analysed. It is shown explicitly that the cross-correlation of white noises can induce nonequilibrium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104.
长江口外潮汐混合和低盐度羽流形成的泥沙锋和羽状锋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研究依据 2019 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典型断面叶绿素 a (Chl-a) 浓度和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以锋面为边界,探讨了不同区域 Chl-a 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锋面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泥沙锋以内的近岸区域,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受长江径流输入和泥沙锋“屏障”作用影响,总悬浮物 (TSM) 和营养盐浓度最高,其中TSM为 220.0± 275.3 mg/L,溶解无机氮 (DIN)、溶解无机磷 (DIP) 和溶解硅酸盐 (DSi) 分别可以达到 94.7±21.2 umol/L、 0.85±0.33umol/L 和 95.3±22.6 umol/L;高浓度 TSM 引起显著的光限制效应,导致 Chl-a 浓度较低 (1.7 ±0.5 ug/L)。在羽状锋以外的区域,出现垂直层化现象;表层海水的 TSM 和营养盐显著降低,其中 TSM 为 5.1 mg/L,DIN、DIP 和 DSi 分别为1.0 umol/L、0.03 umol/L 和 2.4 umol/L;Chl-a浓度受到营养盐供应不足的影响,浓度仅为 0.2ug/L。高浓度的 Chl-a (7.5±4.1±g/L) 主要出现在泥沙锋和羽状锋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域营养盐得到长江径流与上升流的补充;同时,由于大量 TSM在泥沙锋快速沉降,缓解了水体的光限制效应,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积累。研究结果验证了泥沙锋和羽状锋对 TSM 与营养盐的重要控制作用,这对于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藻类灾害高发区的成因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研究区芦草沟组云质岩主要包含泥晶白云岩、凝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凝灰岩等类型,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广泛发育的云质岩进行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芦草沟组云质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云质岩的c(Mg)/c(Ca)比值0.03~1.44,磷含量262×10-6~17283×10-6,Th/U比值0.58~2.00,V/(V+Ni)比值0.60~0.89,V/Cr比值1.25~6.38,Sr/Ba比值0.55~8.25,反映了云质岩形成于生物繁盛的还原性咸水湖泊环境,Mg离子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热液。碳、氧同位素研究反映芦草沟组主要形成于温度较高的咸水环境中,且由早至晚芦草沟组沉积期具有温度升高而盐度降低的趋势。温度的升高引起的蒸发量增大并没有带来湖水盐度的增加,这种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反向变化关系可能由于芦草沟组沉积后期不断有外源淡水的输入造成。 相似文献
106.
采用共沉淀法分析测定了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2012—2013年海水样品总α、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2013年生物样品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结果表明:2012—2013年两年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中总α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 083~0. 205 Bq/L,平均值为0. 134 Bq/L;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 029~0. 059 Bq/L,平均值为0. 043 Bq/L。与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等其他海域相比,阳江核电邻近海域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水平相对较低。2012—2013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620~1 125 Bq/kg (干重),平均值为814 Bq/kg (干重)。与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等各海域沉积物相比,研究海域沉积物中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位于中等水平。2013年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生物样品总β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16. 1~74. 7 Bq/kg,平均值为39. 4 Bq/kg,其中鱼类的总β平均值为64. 6 Bq/kg,虾类的总β平均值为36. 8 Bq/kg,贝类的总β平均值为16. 7 Bq/kg,呈现鱼类虾类贝类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07.
108.
高光谱遥感是一种利用成像光谱仪同时获取地物目标辐射、光谱和空间等多重信息遥感的技术,水文地质是高光谱遥感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高光谱遥感图像分析,能够提取大区域包气带及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信息,可为水文地质环境的识别及实时监测、地下水资源高效管理、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等提供科学数据。通过调研凝练了高光谱遥感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水文地质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总结了地下水环境污染和水文信息反演方面的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高光谱遥感水文地质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通过土壤和植被的光谱信息实现对研究区包气带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大面积、短周期连续快速监测;在高光谱图像中提取构造、地层岩性等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以环境指示因子(如植被)为有效补充,获取饱和带地下水环境信息;通过高光谱图像识别植被类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分析叶片反射光谱特征并建立模型反演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为研究和保护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9.
对湖北秭归县五龙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黑色岩系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U/Th、Ni/Co、V/Cr和WSc比值等判别指标能够很好的响应各时期氧化还原条件和海平面的变化,对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的地层缺失也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另外,U/Th、Ni/Co、V/Cr和V/Sc比值与TOC值之间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些古环境判别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来指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的有机碳含量变化.通过对五龙剖面及周边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TOC值和含气性的对比分析,推断五龙地区和西侧的鼓锣坪地区、东侧的九畹溪地区构成隆凹相间的格局,这一认识对区域内的页岩气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基于系统碳氧同位素和有机碳测试,在充分论证样品测试数据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湘中坳陷地区泥盆系碳氧同位素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地层对比、古海洋环境发育特征及其对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湘中地区泥盆系δ13C受后期蚀变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区内泥盆系δ13C表现出自下而上逐渐变轻,并在欧家冲组底部发生显著的负偏、之后向上逐渐增大的发育趋势.以上曲线与全球泥盆系碳氧同位素曲线相似,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区内泥盆系δ13C曲线形态及偏移程度与四川龙门山剖面、独山其林寨剖面、广西拉利剖面及欧美地台剖面可对比性强,可作为区内地层划分与对比、古海洋环境演化分析的依据.对比结果显示,区内棋梓桥组顶部-佘田桥组底部δ13C曲线与海平面变化存在差异,指示区域性地壳构造升降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综合主导了区域的古水深变化.区内泥盆系δ13C正漂移与高TOC页岩具有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佘田桥组下部、孟公坳组上部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段是大范围海侵阶段的产物,也是构成区内泥盆系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