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新疆塔中卡塔克隆起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古地震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塔中顺2井、中12井、顺8井岩心中识别出奥陶系及志留系古地震记录。其中志留系中地震触发沉积物变形记录最强烈,并且出现的变形层也较密集。志留系的软沉积物变形类型有:负载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碟状构造、液化底劈及混滑层。卡塔克隆起演化受断裂控制,北缘为塔中1号断裂,中部为塔中10号、2号断裂,塔中2号断裂位于隆起的顶部。顺2井位于塔中1号断裂末端、中12井位于塔中10号断裂旁。断裂活动诱发地震,志留系频繁的古地震记录表明塔中地区是一个加里东期断裂与构造隆起地带。塔里木板块内部加里东运动特点是:断裂活动、强地震、隆起与坳陷。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用地的城镇化尤其是用地格局的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问题,是古镇旅游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综合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空间分析和田野调查等技术与方法,对周庄旅游古镇2002-2012年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十年间土地转移量明显增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农林地转化成旅游与公管服务等建设用地的进程;2除农林地与水域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均为正,旅游用地、公管与公服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动态度较大;3旅游引导下的古镇用地类型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古镇景区为核心,不断向周边外围拓展的演变态势,用地结构表现为"同心圆+扇形"模式;4在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政府行为与政策引导、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等内外双重驱动下共同导致了用地格局的空间转换。加强古镇用地格局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有助于处理好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古镇旅游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选取常州春秋淹城作为主题型文化旅游地典型个案,构建旅游地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结构模型并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春秋淹城主题型文化旅游地属性包含4 个维度,游客对其感知存在"休闲娱乐属性→春秋文化属性→景观遗址属性→人文关怀属性"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旅游地4 维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休闲娱乐属性和春秋文化属性的正向驱动力显著,景观遗址属性和人文关怀属性的驱动力较弱;总体而言,旅游地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呈现"旅游地属性的价值功能凸显→旅游者感知体验‘优势区’→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显著"和"旅游地属性的价值功能滞后→旅游者感知体验‘弱势区’→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弱化"的分异规律,旅游地整体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测度与区位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徐敏  周玮 《地理学报》2012,67(12):1686-1697
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与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4、2000、2009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探讨了旅游效率与区位可达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模拟了区位可达性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产出的影响及其效率变化。结果表明: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水平整体较低,DEA最优比例较小,反映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划分上,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综合效率较高,呈先提高后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变化与综合效率较为相似,规模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现以江浙地区为点,分别以西南和东北方向为轴线,以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为弧线的“扇形”格局;类型划分上,以湖泊型、纪念地型、山水型、休闲疗养型风景区综合效率较高,山岳型、宗教型纯技术效率逐步提高,规模效率以森林型与山水型变化较大。③区位可达性与生产要素之间满足某一阈值时,区位可达性对旅游效率总体上起到促进作用,局部范围依然存在比例失调,成为制约旅游效率提升的瓶颈,旅游效率变化与总产出变化特征不尽相同,形成了负值区域集聚但偏向异同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采集以6 h、12 h、18 h养水机工作时长下的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水样,测定无机氮、磷酸盐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毛、净产量,并对无机氮组成占比、氧化参数和P/R系数(初级生产力毛产量与自养呼吸量之比)进行了测算,以探究养水机工作时长对池塘氮、磷营养盐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延长养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前痛定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化学数据库(Neosuite TCMID)收集前痛定方中的有效成分并预测作用靶点,与Genecards、OMIM、DrugBank网站所收集的CP潜在靶点进行相互交集后,筛选出前痛定方治疗CP的潜在靶点,然后利用Cytoscape分析软件(v3.7.2)及其插件Cyto NCA绘制“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分析其核心成分,同时利用R语言进行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在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平台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质互作网络并分析其核心靶点。结果:前痛定方治疗CP的潜在靶点共124个,其核心成分为川陈皮素、黄柏酮酸、黄柏内酯、诺米林、壬基醇-10,核心靶点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鸡肉瘤基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Harvery鼠肉瘤基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等,相关通路涉及生长、增殖、血管生成、炎症、免疫防御和耐药性等,其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白细胞介素-17、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可能是其治疗的关键通路。结论:前痛定方治疗CP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探析前痛定方有效成分与体内靶点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如何减少地震灾害所引起的人员伤亡、次生灾害以及快速判断灾情以落实全面的防御观,是我国自汶川地震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建设我国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尽可能减少投资以改变传统模式、建设不需要专门观测房的监测系统,提高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的监测点密度,实现地震预警、报警和烈度速报综合系统,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防...  相似文献   
18.
周玮  严敏  苏春花  李玲  雷章琴 《中国岩溶》2018,37(2):168-174
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厚度变幅大,通过野外挖掘调查,在贵阳市花溪区分薄土、中土及厚土3种土层类型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层厚度下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数逐渐增加;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在石灰岩及白云岩发育土壤的各土层中分别占88.13%、85.71%、87.36%、85.00%及77.78%;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从薄土到厚土微生物量碳(C)、氮(N)、磷(P)的含量逐渐增加,分别增加15.15 mg·kg-1、2.82 mg·kg-1、0.18 mg·kg-1,白云岩从薄土到中土微生物量C、N、P的含量分别增加5.13 mg·kg-1、0.39 mg·kg-1、0.10 mg·kg-1;在同等厚度下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微生物量N、P含量明显低于白云岩发育的土壤,中土中差异最大,分别相差0.90 mg·kg-1和0.21 mg·kg-1,而石灰岩发育土壤的中土中微生物量C的含量则高于白云岩发育的土壤,高17.31 mg·kg-1;探讨相关性,pH值对微生物量C、P有显著影响(p<0.05),全P含量对微生物量P有极显著影响(p<0.01)。   相似文献   
19.
周玮 《四川地震》2000,(3):61-64
介绍了地震前兆(变形)台站日常数据处理系统的编程方法、新思路及一些具体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铀矿测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的研发,实现了从测井曲线计算处理、岩性识别、孔隙度预测、γ测井解释、测斜数据处理到仪器校准核查、物探参数计算、成果输出等铀矿测井资料处理全过程的数字化。系统既适用于地浸砂岩型铀矿又适用于硬岩型铀矿的测井数据处理解释,并且对《γ测井规范》和《地浸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测井规范》提供了充分的支持。系统通过了模型测试和实际应用测试,在一致性、准确性、实用性上均达到了规范的要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