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中尺度平均动能变率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MM5中尺度气象模式嵌套数值模拟的输出结果,计算并分析了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动能收支,揭示了沙尘暴过程中的起沙、扬沙和输送的能量来源以及随高度的分布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沙尘暴天气期间中尺度能量过程活跃;(2)沙尘暴过程因消耗局地动能而启动和发展,能量来源在于高空的动能转化;(3)沙尘暴天气过程中,非地转运动造成的气流穿越等压线运动是沙尘暴能量平衡过程中次重要的能汇项;(4)水平通量散度项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主要的中尺度能汇;(5)垂直通量散度项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的能源项。随着系统的演变,能源中心从高层向中层转移,直至后期的高层出现能汇;(6)摩擦消耗和次网格尺度效应以及计算误差R在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总体表现为能源项。  相似文献   
222.
西北干旱区绿洲不同灌溉制度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耦合了包含土壤-植被-水文-积雪参数化的陆面过程的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将水平分辨率提高到1km,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不同水量灌溉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运用保持土壤体积含水量稳定的方法确定灌溉制度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7月下旬在不同灌溉制度滴灌下土壤、径流与近地层大气的不同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 当按50m3/hm2/天的水量进行隔天灌溉,或隔4天灌溉一次,土壤体积含水量不能保持稳定,需要补充灌溉才能保证其稳定,所以这样的灌溉制度不适合于7月下旬的河西绿洲。2. 均匀施灌10天,每天施灌50m3/hm2;施灌5天,隔一天施灌100m3/hm2,以及隔4天施灌一次,每次灌水250m3/hm2这三种灌溉制度中,前者形成的径流最小,土壤湿度变化幅度也最稳定,所以是最优的灌溉制度。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设备、人力等一系列客观条件限制,每天平均施灌的灌溉制度难以实现,可以采取相近的灌溉制度,如隔天施灌,尽量缩短两次灌溉间隔时间,每次所需的灌溉量很小,使得滴灌水量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土壤水,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所以说,为了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应该在选取合适灌溉水量的基础上,依合理的施灌制度进行灌溉,这样的水其利用率会比较高,达到节水灌溉的功效,从而为干旱区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223.
2001年4月8日强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利用MM5中尺度气象模式对2001年4月7~9日发生在新疆南部、青海北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宁夏和内蒙古的大范围大风、强沙尘暴、寒潮和降雪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M5中尺度模式能够模拟出这次天气过程的系统变化,小网格尺度的模拟结果较大网格更能够反映出系统的特征;在地形、地貌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特殊的天气环流形势造成的强而持久的大风和激烈的中尺度垂直对流是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从空中槽脊形式的配合、发展趋势,地貌、地形特征,地面大风,降温、降压等特征综合分析,提前24 h就能预示出这次大范围的大风、寒潮和沙尘天气的出现。这次过程的特殊之处是:整个模拟过程中模拟区域内在200 hPa以上有弱的层结不稳定状态出现,对流层中、低层层结稳定;沙尘暴发生区域的主要上升气流出现在上午。  相似文献   
224.
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一个敏感性试验。模拟分析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局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得到一些初步结论: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源区草地农牧化引起源区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平均日较差增大;源区农牧区降水以增加为主,周围地区以减少为主;源区空气湿度、土壤湿度明显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小,增加的降水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农牧区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有效通量增加。源区植被改变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状况不同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25.
额济纳生态环境退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近20年来水文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约有3/4的水井干涸,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2~3m,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仅从1987年到1991年间,沙漠化面积(植被覆盖率<10%)就增加了约5.6%,年递增1.63×102km2,绿洲严重退化,沙尘暴天气频繁。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是由于黑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超载及过度放牧。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26.
不同尺度绿洲环流和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4非静力平衡模式,通过三重嵌套,模拟研究了西北地区不同尺度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发现不同绿洲系统地面能量和水分的输送是不同的,尺度较小的绿洲其地面潜热大,感热相对小。R度在15km以上的绿洲可以形成绿洲一沙漠环流和绿洲的小气候,有较低的边界层,同时在绿洲边缘的沙漠形成湿气柱。尺度在儿公里的绿洲不能形成绿洲一沙漠环流和绿洲边缘的湿气柱。尺度较大的绿洲形成的温度和湿度边界层结构和环流配合,使绿洲形成具有自我保护的绿洲小气候环境,有利于绿洲生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7.
盆地绿洲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6,自引:19,他引:7  
吕世华 《高原气象》2004,23(2):171-176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5非静力平衡模式,通过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没计理想化的圆形盆地地形和绿洲,模拟研究了盆地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发现盆地感热随地形高度而变化潜热随地形高度没有变化,仅与下垫面特征有关。盆地绿洲感热小,潜热大,绿洲气候效应明显。盆地绿洲形成的环流与地形环流一致,这有利于加强地形环流。但地形形成的环流强度比绿洲环流要弱得多。盆地绿洲对大气边界层的湿度影响很明显。绿洲的水汽输送通过地形下沉气流加强,使山谷绿洲的气候效应得到加强。结果表明,盆地绿洲由于其地形环流与绿洲环流一致,故使绿洲效应加强。  相似文献   
228.
研究了逆湿现象,针对陆面过程模式的缺陷,利用文献[1]给出的逆湿现象形成的物理模型,设计了新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该新方案成功地模拟出了发生在绿洲附近的沙漠上的逆湿现象,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结果相互吻合,这表明所建立的新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是可行的.这些结论将为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29.
山谷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输送能力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张强  吕世华  张广庶 《高原气象》2003,22(4):346-353
利用甘肃省—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项目“兰州市大气污染及对策研究”于2000年12月10~17日在兰州市城区用系留气球观测的大气边界层风速、风向、温度、湿度资料以及同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辐射观测资料等,分析了山谷城市边界层大气的风速、温度、湿度结构特征,揭示了兰州市上空日夜维持的大气逆温的结构特征及其强度和分布特征的动态规律。提出了形成兰州山谷这种特殊大气逆温层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最后还给出了在兰州市目前的小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下边界层大气的总体稳定度和Froude数的特征,由此初步定性讨论了兰州市大气边界层湍流运动和水平平流运动这两种主要输送形式的输送能力。  相似文献   
230.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替换了模式第三重嵌套模拟域中金塔绿洲及周围地区与实际不符的植被类型,对2004年7月5日金塔绿洲效应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白天绿洲是一冷源,这一现象可维持到3000m左右,临近地面沙漠绿洲温差最大,冷中心强度由低层向高层逐渐减弱;气压距平场低层为沙漠低,绿洲高,较高层则反之,转变发生在1300m。低层绿洲风盛行,随高度增加,辐散风渐弱;750hPa以上转为以背景风为主,存在向绿洲中心辐合的趋势;距平风场低层为辐散风,高层为辐合风,绿洲中部风速较小,越远离风场辐散(辐合)中心,风速越大;沙漠上为上升气流,绿洲基本上全为下沉运动所控制,但剖面图上显示绿洲上并不是只有一个闭合中心,且绿洲上、下沉运动的顶部高度也不一致,绿洲中心最低,两侧逐渐增高。最大下沉运动出现在绿洲边缘;绿洲低层分布着强度均匀的辐散区,而沙漠上则为零散辐合区,750hPa辐合区开始侵入绿洲,700hPa时绿洲基本为辐合区,绿洲边缘辐合最强,沙漠以辐散为主,分布少许辐合中心。比湿同湿位温具有相似特征,在一定高度以上,在下沉气流的作用和西风背景场的影响下等值线形成低槽形状,低槽中心从高层向低层、由西向东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