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南北地震带2014-2017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西西向塔藏断裂和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3-2017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九寨沟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塔藏断裂带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玛曲、迭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四川若尔盖、九寨沟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九寨沟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九寨沟地震震中位于重力差异运动剧烈的鞍部等值线附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上,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2.
2017年九寨沟地震前重力场异常特征提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芳  祝意青  赵云峰  刘涛 《中国地震》2017,33(4):532-539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为走滑型。重力场静态异常和动态异常变化可为研究深地壳结构性质提供重要的物理场信息。本文利用WGM计算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及实测流动重力数据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分离得到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结果表明,WGM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实测重力数据的小波多尺度结果较为一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九寨沟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场的四象限分布中心位置,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对于深入认识潜在地震危险性趋势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3.
正2008年以前,我国地震重力监测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主要是各省局单位针对自己的监测网开展工作,这种按各个省区监测网进行的分散研究,由于观测信息的空间密度严重不足,所得到的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捕捉到孕震过程中出现的完整前兆信息,它直接制约着地震分析预报的能力。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经过认真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关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确  相似文献   
34.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高速体的横向面积随着深度逐渐增加,东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在各个深度都存在,但在不同深度上又有差异,这种速度横向分布的差异性与地震活动性和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0~15km的深度剖面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高速区或者高、低速过渡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体比较脆弱,断裂构造在纵横方向上差异活动比较剧烈,易于吸收并储存应变能,产生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凉城一带的地壳下方存在1个"Y"字型的相对高速区通道,并与NW向展布的黑老夭-杀虎口活动断裂组对应,呈现了该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喷发的运移轨迹,而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的发生更是与该部位火山喷发引起热力"焊接"后形成闭锁区段有关。文中给出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为揭示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地壳介质体的物化性质及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提供了直观的地震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选取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及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到此次地震序列的78次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单纯型法、Hyposat法、双差定位方法、确定性方法(PTD方法)、CAP地震矩张量反演法重新测定深度,并将所获深度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确定性方法(PTD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较符合震源区构造特征的深度测定,单纯型法、Hyposat法效果不佳,CAP法适用于较大地震;地震序列平均震源深度为(15.54±8)km。  相似文献   
36.
赵晓亮  郭鹏  辛欣  刘芳 《测绘工程》2010,19(5):11-14
潮汐的变化带来海岸线的不断演变,位于潮间带的潮滩在潮汐作用下,会产生周期性的淹没与干出。从研究潮汐变化模型与潮滩地形模型入手,对两种模型进行运算、融合,构建出基于潮汐变化的潮滩淹没模型。实验表明,此模型可以很好满足潮滩淹没三维可视化仿真的需要。  相似文献   
37.
高精度高质量的同位素分析技术是开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工作的前提。同位素分析是不断提取样品真实信息的过程,包括样品制备、化学分离、质谱测定和数据处理4个基本步骤。在同位素分析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引入空白或者污染,或造成同位素分馏,引发信息“失真”。为了准确获得样品的真实同位素组成,必须有效避免污染并精准校正在分析过程中可能的干扰。以Ca同位素为例,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各个步骤所涉及的分析要点,为建立其他同位素体系的分析方法提供参考,为后续储库探讨、机理解析及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8.
选取乌兰浩特地震台记录到的典型天然地震事件及爆破事件,根据断裂带分布及波形记录特征,分析地震及爆破事件的震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震波形Pn、Pg、Sn、Sg震相及Sm面波较清晰,Pg、Sg波走时差一般不大于23 s,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MS震级间的偏差一般小于0.6级;远震P、S、pP、sP震相可较清晰识别,Pm、L面波记录较明显,P、S波走时差一般不小于25 s,震级偏差一般小于0.4级,且通过震相特征及实地考察发现,爆破多为霍林郭勒区域爆破事件.  相似文献   
39.
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定点形变观测中受降雨、大风、气压干扰以及地震波影响的典型数据,采用S变换,对该地区形变观测中4种主要干扰信号的时频响应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降雨干扰信号主要集中在低频区域,其频率先增大后减小;大风干扰表现为高频干扰,时频域能量强度与观测曲线受风扰影响变化幅度成正比;气压干扰信号的优势频率分布在低频段内;地震波影响中VP垂直摆和JCZ地震计记录的地震波较为相似,但VP垂直摆记录的频段要小于JCZ地震计,VP垂直摆主要记录的是低频地震波。同时,4种干扰信号的时频域频率、能量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数据观测时域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40.
张珂  王鑫  郝美仙  苏柱金  刘芳 《中国地震》2019,35(4):753-761
针对当前省级区域测震台网在判别边界地震是否需要速报的问题,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的边界数据,利用几何学中包络线原理,在Matlab中将内蒙古地震速报范围以包络线的形式呈现,解译Msdp地震分析软件的数据接口,实现内蒙古地震速报区域在Msdp软件中的自动确认;对比分析地震速报区域自动确认功能的结果与现阶段手动量取方式判别地震事件是否需要速报的结果,表明地震速报区域的自动确认可提高速报业务软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简化地震速报工作的操作流程,减少速报用时,提高速报工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