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冰灯”气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哈尔滨冰展期间的气候分析,得出举办冰展主要气象条件,并对我国冰展进行简单的气候区划。  相似文献   
12.
"K"理论是众多气象预报模式中运用最广泛的湍流参数化方案之一,但无法解释"逆梯度"的输送,必须进行修正。最具代表性的修正方案有三种:方案Ⅰ(Deardroff方案)、方案Ⅱ(Holtslag和Moeng方案)和方案Ⅲ(刘烽方案)。本文利用香河的边界层观测资料对上述三种方案进行验证和比较,发现方案Ⅰ的结果在整个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呈系统性偏低,与观测不符;方案Ⅱ在CBL中上部能够再现逆梯度输送现象,基本能给出合理的湍流通量垂直分布,但在CBL的下部和上部与观测不符;方案Ⅲ的逆梯度项与高度有关,并在CBL中部达到最大,而其他两个方案中逆梯度项随高度不变。该方案不但在CBL中上部与方案Ⅱ的结果一致,并能合理表达整个CBL内的湍流通量分布,更接近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水力压裂能有效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缝网系统,极大地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产能.为有效评估储层水力压裂改造效果及规避潜在的地质安全隐患,需要建立完善的压裂改造监测技术,而微地震监测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监测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微地震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数据处理仍基本依赖于人工,成本昂贵,且较难提供连续的监测信息以完整反映压裂全过程.为进一步推动非常规压裂生产过程中的实时微地震监测及现场反馈,减轻人员负担、降低成本,我们发展了基于无线4G实时传输节点地震仪和深度学习的软硬件一体化微地震实时监测技术.在川南某页岩气开发平台的微地震监测试验中,该一体化实时监测技术通过4G无线网络实时回传采集的地震波形,并利用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对实时数据流进行处理,实现了从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实时传输、微地震检测、震相拾取、地震定位、震级分析等一系列功能,并通过云端将微地震分析结果实时反馈至压裂现场,实现了对压裂施工过程不间断地实时自动监测.同时,通过对比地面两套不同密度观测系统人工处理与自动处理的结果,对实时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验证.该软硬件一体化微地震实时自动监测技术的研发为我国今后非常...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对青海省祁连山玉石沟成矿区铜锌矿进行预测。通过对玉石沟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的研究,选取矿化蚀变、控矿地层岩性、控矿构造、铜锌元素异常等矿化信息,运用GIS技术进行关联和分析,建立研究区铜锌矿成矿预测指标,并利用折衷型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对成矿预测指标进行综合和决策。通过确立每个预测指标的模糊正负理想值,采用加权欧氏距离测度工具来计算评价单元与模糊正负理想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再计算评价单元对正理想值的隶属度来表示成矿有利度。圈出了8个铜锌矿成矿远景区,1个Ⅰ级远景区,3个Ⅱ级远景区,4个Ⅲ级远景区。与经典的模糊综合评判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成矿有利区更加收敛。成矿远景区多位于大断裂和次生断裂交汇处,说明研究区断裂发育强烈的交汇地带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应用 Prandtl混合长理论导得既包含梯度项又包含二阶导数的湍流通量闭合方案 ,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封闭方案用于湍流扩散方程的数值解行为。分析表明 :(1)扩散项使污染物扩散并趋于空间均匀分布 ,而频散项导致污染物空间分布非均匀 ;(2 )所给出的改进后的一阶湍流封闭方案既可解释标量物质的局地反梯度输送现象又可能使 K理论用于混合层。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 Used in a number of models for pollution dissipation as the only factor to define the state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 or describe the capability of atmospheric diffusion, atmospheric stability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parameters in the study o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hether the stability is correctly categorized immediately affects the computations of diffusion models with plumes of various types. Much work has been done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