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91.
韩文  刘洋  张钧  陆太进 《矿物学报》2020,40(5):549-555
紫色翡翠是天然翡翠中的重要品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主要有2种类型,一种呈较纯的紫色,另一种为带有蓝色色调的紫色。为探究紫色翡翠的致色机理,除采用传统的谱学及化学成分分析外,本文重点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2种类型紫色翡翠致色机理、致色元素价态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种类型紫色翡翠均为硬玉颗粒本身呈色。紫色样品致色与Mn有关(w(Mn O)=0.0035%~0.036%),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具有由Mn导致的580 nm吸收带,电子顺磁共振分析显示其主要为Mn~(3+),而并非Mn~(2+)。蓝紫色翡翠由Fe、Ti元素联合致色(w(Fe O)=0.039%~0.25%;w(Ti O_2)=0.018%~0.17%),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显示其主要致色离子为Fe~(2+)、Fe~(3+)和Ti~(4+),认为蓝紫色翡翠为Fe~(2+)-Ti~(4+)和Fe~(2+)-Fe~(3+)电荷转移致色,由此导致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中具530和610 nm的吸收带。  相似文献   
592.
无人机摄影测量广泛应用于城市服务、工程测量、应急救灾、公共安全、林业保护等方面。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对多旋翼无人机近景摄影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研究,探索了一套应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平面图、立面图制作方法,利用人工实测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验证了基于无人机近景摄影生成的平面图、立面图的精度和质量,为后续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基础数据获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93.
为了解西藏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7月、10月和2022年5月在拉鲁湿地主要水系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浮游植物水样126个,从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等方面入手,探讨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为研究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和稳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2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3纲36目74科130属,物种组成表现为硅藻-绿藻-蓝藻型。2)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参数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之间存在差异。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秋季。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春季。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沼泽生境的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湿草甸生境。3)季节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关键因素,生境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弱,夏季的距离衰减模式比秋季和春季更强。4)拉鲁湿地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参数与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5)空间因素在解释浮游植物群落变异方面具有显著贡献,而快速变化的水质变量在决定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和缓慢变化水质因子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弱,但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94.
融合了DMSP/OLS(Denfense Mete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和NPP/VIIRS(Suomi Nation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两种常见的夜光遥感数据,延长了夜光遥感数据的时间跨度,以长三角区域的三省一市为例,对比了一元ARIMA模型、加入了NPP/VIIRS数据夜光总量ARIMAX模型和加入本文融合两种夜光数据的夜光总量ARIMAX模型,对研究区域的GDP进行了研究,以2019—2021年作为预测年份,与真实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经济结构在GDP预测结果的精度不同,加入夜光遥感数据的模型在预测经济发达并且面积较小的区域GDP时精度会显著降低,融合后的夜光数据GDP平均预测精度相比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可以很好地改进GDP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595.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是海域使用管理中的新课题.阐述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的类型,综述了区划实施评价的方法,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运用模型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96.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新生代盆地,其中发育了丰富的断层和岩浆侵入体,对油气成藏和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后时间偏移(以下简称:叠前部分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三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的多道地震数据进行成像,并对比分析了这3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中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识别效果。叠后时间偏移可识别规模较大的主要断层,难以识别规模较小的断层。叠前部分偏移对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都可以进行识别,较叠后时间偏移识别出的断层数量更多。叠前时间偏移不仅能够识别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还可以对规模更小的断层进行识别,其识别出的断层数量多于叠前部分偏移。叠后时间偏移无法准确识别岩浆侵入体中的透镜状结构特征;叠前部分偏移能识别出岩浆侵入体的透镜状岩块;叠前时间偏移识别出的透镜状岩块较叠前部分偏移的识别结果更加完整。进一步讨论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中偏移最大倾角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多道地震成像方法识别台西南盆地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效果,希望对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与构造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97.
在对当前海洋功能区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层级海洋功能区划的定位与主要任务.进一步认为,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应遵循"粗中有细,有扬有抑"的思路.为此,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重点任务与内容应该包括以下部分:(1)现行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评估;(2)落实国家海洋功能区划的任务;(3)统筹安排全省功能区规模与结构;(4)不同海区主导功能和限制功能安排;(5)重点围海造地、养殖区和保护区布局与安排(区划蓝线和红线的建立);(6)重点区域海域使用调整原则性要求;(7)区划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598.
地下水垂向循环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发育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探求川东背斜构造岩溶区多级水流系统控制下的岩溶强发育深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取地形指数和水动力坡降构建岩溶水动力强弱的量化因子FHQ,并结合钻孔数据推求假角山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显示:水动力因子FHQ与地形指数、水动力坡降在空间上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可指示岩溶水流系统向深循环的深度,以此推求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的强发育深度下限。假角山背斜两翼FHQ集中在0.1~0.4之间,岩溶水动力整体偏弱,深沟FHQ值整体高于浅沟。东、西翼深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40~100 m和110~180 m;浅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15~60 m和10~90 m。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川东背斜区岩溶发育评价方法体系,为隧道工程岩溶突水灾害预测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9.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已经成功实现“绕、落、巡”三个阶段的既定目标。天问一号轨道器进行了大量的火星环绕探测,其所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也在着陆区表面开展了巡视探测,获得了极其珍贵的探测数据,为研究火星环境和演化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对天问一号遥感和就位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在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组成、现代气象特征和次表层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对认识着陆区的古环境演化、了解火星的地质历史,理解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0.
近年来关于浮游动物与微囊藻相互作用的研究逐渐被关注,其中有的研究认为浮游动物能够诱导产毒细胞毒素含量的变化.微囊藻毒素是由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编码翻译的,目前关于浮游动物对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并无报道,本文首次通过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方法研究铜绿微囊藻PCC7806产毒相关基因mcyB和mcyD在大型蚤胁迫下相对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微囊藻mcyB、mcyD基因相对表达均有上调,表明铜绿微囊藻PCC7806通过上调产毒基因的转录水平达到对大型蚤的诱导防御,从而为浮游动物与微囊藻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