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渤海湾盆地中生界长期缺乏统一的岩石地层格架.基于测井、录井、孢粉组合及年龄数据分析,开展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生界可划分为8个岩石地层单元:(1)三叠系陆相红层,发育Aratrisporites-Triassisporis-Chordasporite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241.4±6.8) Ma至(248.2±1.9) Ma;(2)侏罗系含煤地层,发育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Classopolli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173.4±1.1)Ma至(187.2±4.8)Ma;(3)侏罗系灰色砂岩层,发育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Cycadopite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155.3±1.3) Ma至(164.4±3.8) Ma;(4)侏罗系红色砂砾岩层,发育Classopollis-Abietineaepollenites组合;(5)下白垩统下部含基性火山岩红层,发育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umsporites-Classopollis...  相似文献   
22.
选取沾化凹陷始新世沙三下亚段(Es_3~下)不同埋深的成熟泥页岩(0.70%~0.93%Ro),并进行去有机质处理,通过对原样和处理样进行热解、XRD和低温氮气吸附法检测分析,以探讨成熟泥页岩纳米孔隙体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熟泥页岩纳米孔隙体积与TOC显示正相关性;去有机质后,有机质变化率和孔隙体积变化率呈正相关性,且去除的有机质含量亦与孔隙体积变化值呈现对应性;孔隙体积与伊/蒙间层、伊利石和石英呈正相关,与方解石负相关。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文章认为,成熟泥页岩的纳米孔隙主要为矿物基质孔和有机质-矿物边缘孔,矿物孔主要由伊/蒙间层、伊利石和石英贡献,方解石阻滞矿物孔隙的发育。泥页岩纳米孔隙是页岩油气赋存的主要储集空间,孔隙体积是泥页岩孔隙空间的一个量化参数,其对页岩油气含量的计算以及储量评估意义重大,弄清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成熟泥页岩纳米孔隙体积的影响因素,可进一步认识处于生油窗的页岩油气的储集空间,为页岩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岩相与物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岩性、粒度、沉积构造等特征,将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划分为10种岩相类型和13种在一次沉积事件中形成的岩相组合类型,并将其岩相组合类型划分为3大类6小类。针对砂砾岩储层在任一深度物性范围变化较大的问题,遵循"岩相组合类型-岩相类型-距砂泥接触面距离"的研究思路,采用逐步分解的方法,建立"岩相组合类型-岩相类型-距砂泥接触面距离"约束下的物性纵向演化图,结果显示任一深度物性参数变化范围相对较小,各岩相类型储层孔隙度的变化一般为±2%,渗透率的变化一般在一个数量级以内。对比分析各岩相类型物性图可知:随埋深增加,各岩相类型远泥岩部位储层物性整体变差;同一深度,由Ⅰ型岩相类型到Ⅱ型岩相类型物性变好。与远泥岩的各岩相组合底部岩相类型相比,扇中比扇根部位各级别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深度上限增加了800~1 200 m;与远泥岩的各岩相组合中上部岩相类型相比,扇中比扇根部位各级别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深度上限增加了1 100~1 650 m。扇中近泥岩部位和扇缘薄层砂因发生强烈胶结作用而使物性变差,在3 400 m以下基本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24.
中国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页岩油作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并对陆相页岩油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①中国陆相页岩与北美海相页岩相比,具有非均质性强、累计厚度大、分布面积小、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有机质类型多样的特点;②中国陆相湖盆主要有断陷和坳陷两类盆地,页岩沉积...  相似文献   
25.
综合钻井、岩心、薄片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混积岩的混积类型、不同类型细粒混积岩的成因、垂向分布以及古湖泊水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细粒混积岩包括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和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等2种混积类型;自下而上主要由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夹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发育段,过渡为块状矿物组分混积型夹层状-纹层状组构混积型发育段;表明了由潮湿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明显的深水湖泊,演化为水体较浅、盐度均一且受季节性气候影响不明显的湖泊环境,并建立了高水位早期-高水位中-晚期-低水位期的湖泊演化模式.在湖泊高水位早期阶段的早-中期和高水位中-晚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主要是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在湖泊高水位早期阶段的晚期,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在湖泊低水位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是氧化还原条件.总体上,适量的陆源供给(粘土矿物和石英含量均小于22%)会促进有机质富集,而过量的陆源碎屑输入以及碳酸盐的快速沉淀都会导致有机质被稀释.   相似文献   
26.
滕建彬  刘惠民  邱隆伟  张守鹏 《地球科学》2020,45(10):3808-3826
东营凹陷古近系湖相细粒混合沉积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和成岩演化等方面有待深入研究,利用岩心观察、薄片、X衍射和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手段,明确了细粒混积岩相类型和沉积成岩特征.研究认为:岩石矿物组分和古生物含量的纵向变化较好地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混合沉积成因过程,可作为细粒沉积层序四级界面识别标志.泥晶和亮晶方解石经历过显著的碳氧同位素分馏,证实了混积岩中泥晶方解石主要隶属于与甲烷细菌活动生成生物气有关的碳酸盐,透镜状和纹层状亮晶方解石纹层源自脉体方解石充填微裂缝,微裂缝和方解石脉集中形成于早期次干气-生油阶段.阐述了从生烃增压、微裂缝形成、有机质热演化排出有机酸、溶蚀泥晶方解石、方解石重结晶和脉体形成,直至影响临近砂体胶结作用的整个同生演化过程,对中深层页岩油气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统是根据省台短期预报的结果,结合太原的冰雹规律建立的短时冰雹预报专家系统和防雹指挥系统。课题设计有五部分内容:(1)输入资料,(2)短时预报,(3)作业指挥,(4)效果评估,(5)系统服务。冰雹专家系统,是在采集我市5年(1990 ̄1994)26个冰雹个例,参考了我省天气预报手册中冰雹预报的指标(ST),又使用了高空图天气系统指标,气象卫星云图指标及单站温度指标及专家预报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8.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作为上三叠统重要的含煤地层,含有多套烃源岩。采用沉积有机碳法对各套烃源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其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部分为Ⅱ型干酪根。烃源岩总体上成熟度较高,天然气总生成量大,不同地区和各套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生烃潜力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碳值变化幅度大,天然气产出量不均衡。不同地区,烃源岩非均质性和盆地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变化复杂,造成了川西地区中部勘探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前陆盆地构造发育和含煤地层沉积的特点,研究烃源岩分布差异性特征,从煤系烃源岩、天然气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9.
民丰地区是东营凹陷油气勘探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物源体系分析对沉积体系研究及储层评价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古地貌控制了沉积体系展布的基本格局,陈南断层下降盘、民丰洼陷腹部以及辛镇地区为砂体沉积提供了所需的可容纳空间。特征元素分析以及砂分散体系研究表明,沙三段中下亚段沉积时期,民丰地区发育了三大物源体系,沉积原始组分的供给主要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东部青坨子凸起以及南部盆外水系的注入。在该时期,辛镇地区F1、F2主断裂形成的构造调节带可作为南北向物源输送通道,东部物源体系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南端与南部盆外水系的北部分支于辛镇地区发生交汇。由于沉积原始组分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因此,不同物源体系控制下的沉积原始组分造成了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的差异性。混源区与东部物源控制下的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相带,弱压实,粒间原生孔发育,孔、渗性良好,优于南部以及北部物源体系控制下的储层物性,但南部储层含油性高于东部,混源区储层含油性最好。  相似文献   
30.
通过碎屑颗粒类型与含量、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等方法,对东营凹陷滨南—利津地区沙四上亚段砂体物源进行系统分析。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该地区存在两大物源体系:来自陈家庄凸起的利津物源体系和来自滨县凸起的滨南物源体系。滨南物源体系碎屑沉积物以石英含量高、变质岩岩屑含量高的砂岩为主,且碎屑颗粒粒度细;利津物源体系以石英含量低、沉积岩岩屑含量高的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为主,碎屑颗粒粒度粗。由于物源母岩性质的差异及古地貌特征和构造演化特征不同,两个物源体系发育不同的砂体类型,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滨南物源体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浅湖滩坝等砂体,利津物源体系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等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