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1.
<正>地理学对于海洋的研究方兴未艾,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尤其如此。过去我们对海洋的地理认知比较偏重自然方面,海洋地理大部分是自然地理。对于海洋人类活动,我们的认知总体上不多,“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仍是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事实上,随着20世纪以来海洋科技进步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海洋领土化趋势以及伴随的海洋人类活动增加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2.
区划调整的城市化效应——中山市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期,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凸显,而区划调整是其最常用的行政手段之一。区划调整带来土地的快速非农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虚假城市化、被动城市化等诟病。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中山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地方政府采取区划调整推动地区发展的时效性,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区划调整先导型城市化"的概念。即以区划调整为先导,带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管理、居民意识等的城市化转型。这种转型过程在短期来看是"虚假"的,但从长时段来看则是一种由虚假→部分真实→真实的渐进城市化过程。对于该结论的普适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3.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流动人口塑造了俄语语言景观,吸引了俄语区国家移民流动至三亚。论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在流动性框架下分析三亚俄语区移民与城市空间的联结。在新型流动性范式下,借助流动/停泊辩证观分析移民空间实践与身份建构,以理解俄语区移民的流动性特征,从日常流动实践中揭示移民空间集聚形成的停泊点结构与意义。研究发现,群体身份可通过社会网络和组织来营造与认同。俄语区移民居所与社会身份具有流动性及不稳定特征,但空间性建构的基础设施作为其日常流动的停泊点赋予特殊地方性意义。停泊点以空间地方性建构引导群体的日常生活流动,开启社会网络的重建。在此过程中,群体对地方性的塑造与体验,通过语言文化产生了群体身份的营造与认同,以及他者对群体的社会建构,形成俄语国家的社交网络。移民在停泊空间的日常流动空间实践与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移民的空间实践与身份认同构成人地互动下新的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丰富了移民流动性的研究案例,拓展了在华跨国移民群体研究对象与其在旅游城市日常生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