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总被引:27,自引:7,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M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M6)。  相似文献   
12.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断裂扩展褶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年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道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道断裂-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2000~13000年以来,吐谷鲁逆断裂-背斜的垂直滑动速率、抬升速率、缩短速率分别是0.83~0.91、3.46~3.75和1.23~1.33mm/a。1906年的玛纳斯地震发生在一条盲断坡上,但是其同震破裂和褶皱隆升却出现在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上,震中距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约40km。揭示出北天山挤压拗陷区的孕震构造是一个由深部盲断坡-滑脱断层-浅层断坡构成的复杂构造系统。通过上述活动构造和古地震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测,天山北麓未来发生大震(M≥7.0)的位置可能是在呼图壁河至金沟河段和金沟河至奎屯河段的齐古道断裂-褶皱带上,其震级相当于1906年玛纳斯地震。乌鲁木齐挤压坳陷中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上只有发生M≤6.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杨晓平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7,11(4):361-378
发育在北天山山麓的活动断裂褶皱带属于向前扩展的薄皮构造,且所有的背斜都是在断裂扩展皱,主滑脱面距地表8~9km深,距今292万以来,地壳缩短13.5~14.6km缩短率是4.62~5.0mm/a,自30000年前至今,准噶尔南缘断裂和齐古逆断裂褶皱带的活动十分微弱,而独山子和玛纳斯逆断裂一褶皱带则是活动褶皱-断裂带,北天山地区普遍发育三级阶地,受活动逆断裂和褶皱的影响,均产生褶曲变形和错断,距今1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分析1987年4月30日新疆乌恰西6.0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和震害为基础,认为宏观震中位于北纬39°38′,东径74°42′,震中烈度八度。平均震源深度19km,极震区面积25km~2,其长轴走向300°,发震构造为卡巴加特活断裂。  相似文献   
15.
地震振动液化形变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89,3(4):299-307
多种地质作用可造成年青的松散沉积物发生变形。为了判别沉积形变中的地震振动液化形变形迹,着重讨论了振动液化形成机制、形变几何形态特征以及它们与融冻变形和准同生变形构造的区别。认为振动液化形变形迹可以作为鉴别古地震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确定古地震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古地震断层崖、古液化现象、地震崩塌、地震滑坡进行了分析研究。着重指出断层崖应分正、反向断层崖,它们演化过程是不同的,正向断层崖才符合Wallace, R. E.的演化模式。把这四种剩余变形作为鉴别史前地震标志,并讨论了它们与非地震成因之间的区别。确定古地震事件时,必须多方面考虑,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为二十一世纪有待开发的城市。但是,市区及其附近新构造比较活跃,第四纪褶曲和断裂新活动屡见不鲜,现今弱震活动频繁,均说明地壳活动至今仍未止息,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构造环境中,所以,在建设与开发本市时,必须做好建设场址的选择工作,采取抗震防震措施,减轻地震灾害的袭击。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66,自引:9,他引:57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位于天山新生代再生造山带北侧,南以准噶尔南缘断裂与天山相隔,内部发育了几排逆断裂 背斜带,每一排构造带又由多个逆断裂 背斜组成。最南的齐古逆断裂 背斜带形成于中生代末,其北的玛纳斯逆断裂背斜带包含霍尔果斯、玛纳斯和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形成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受上、下2 个滑脱面和断坡的控制,形成上、下2 个背斜。再向北的独山子逆断裂背斜带由独山子、哈拉安德和安集海逆断裂背斜组成,形成于早、中更新世之间,主逆断裂向下在8 ~9 km 深处的侏罗系中变为近水平滑脱面。此外,在独山子和吐谷鲁背斜的西北和东北还分别发育有正在形成之中的西湖和呼图壁隆起。研究了这些逆断裂 背斜带的地表和深部的构造特征、二维和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后指出,它们是在天山向准噶尔盆地扩展过程中发育于近水平滑脱面和不同断坡上的断展褶皱,独山子和安集海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2 900 ,1 350 m ,缩短速率分别为397 ,187 m m/ a。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 背斜的水平缩短量分别为5 900 ,6 500 ,6 000 m ,相应的缩短速率分别为202,223 ,206 m m/a,准噶尔南缘断裂和乌鲁木齐山前坳陷第四纪?  相似文献   
19.
天山全新世活动断裂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5,9(3):217-226
横亘亚洲腹地的天山山脉近代构造活动十分强烈。规模较大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有20多条,多为近东西走向的倾滑型逆断裂,常与活动褶皱相伴生。活动褶皱为无根的断裂扩展褶皱和滑脱褶皱,它的生长是受地下活动的盲断裂所控制,往往是褶皱地震潜在的地区。天山古地震活动遗迹很多,归纳其标志有:多重断层陡坎、古断塞塘、崩积楔、填充楔、推覆楔、地震断错台地和断裂扩展褶皱等。近几年对10条全新世活动断裂进行开挖研究,已取得大地  相似文献   
20.
论地震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地震断层崖、地震断错地貌、地震脊形地貌、地震洼地、地震堆积地貌、地震滑坡及其成因机制。这些由地震内营力造成的地震地貌,是活动构造地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讨论了这类地貌在外营力的削蚀作用下的演变过程,识别这种演变地形,对古地震的存在提供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