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宗教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讨论了宗教与旅游的关系,随后分析了宗教旅游的特点,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详细解剖了南华寺的宗教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62.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  相似文献   
63.
乡村旅游景观特质网络演进的蒋巷村案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宪洋  保继刚 《地理研究》2016,35(8):1561-1575
在乡村地理的相关研究中,景观特质演化的逻辑主线与运行机理未得到充分重视。以蒋巷村为案例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等研究方法,以网络结构特征与权力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呈现乡村旅游景观特质网络演进过程,并解读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① 蒋巷村景观特质网络密度不断增大,景观特质间联系度持续增强;景观特质网络主题特色整体稳定,高中心度特质波动明显,其中,服务环境和村干部C的名人效应不断凸显,但乡村氛围有所下降。② 蒋巷村景观特质演进的背后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两委、政治精英、驻村企业、村民以及当地的资源环境要素等七类主体组成的行动者网络;政府有效引导、精英人物视野以及形式变化下主体的倒逼与自觉成为景观特质演进成功与否的关键;权力格局与利益通道的变化成为角色定义、分配与转换的驱动力量,也成为景观特质网络构建的主要因素。③ 社会网络分析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抽象关系网络化以及演进形成机制逻辑梳理方面具有适用性。此外,还对景观特质演变与社会空间重构,空间、权力与利益的运行逻辑以及案例背后的制度逻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4.
基于双赢战略的澳门-珠海旅游互动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澳门和珠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的分析, 探讨了两地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可能, 指出澳门珠海两市的旅游互动发展, 是一种基于双赢互惠战略的举措, 两地应积极利用澳门回归契机, 通过全面、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协调, 通过在政策、合作手段及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突破和最大限度的变通,力求达到发挥集中和集团优势的目的, 即依靠发挥1 + 1 > 2 效应, 提升两地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以期促进两地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5.
岭南四大名园与世界文化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竑  李丽梅  保继刚 《热带地理》2003,23(2):176-179,198
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标准入手,通过对广东旅游发展及岭南四大名园价值和地位的分析,探讨了广东四大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岭南四大名园进入世界遗产行列是新世纪广东旅游发展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扩大知名度,建立品牌效应及构建粤港澳大旅游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文章对岭南四大名园申报世界遗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6.
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国外世界遗产地管理经验治理中国世界遗产地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应该从比较分析中借鉴。本文从世界遗产地产权主体、资源处置权设置与法律监督机制三个角度对美国、日本的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论认为中国世界遗产地管理应该完善法律监督、理顺资源处置权、确立清晰的产权主体。  相似文献   
67.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69  
保继刚  孙九霞 《地理学报》2006,61(4):401-413
在中国不同地区案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学者的案例材料,探究中国和西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发掘两者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基本结论为中西方社区参与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参与的社会意义不同,旅游是西方社会当地社区发展的力量之一,但却是中国当地社区发展的主导力量;所追求的利益点不同,西方在追求旅游发展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看到了旅游所带来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社区参与注重单纯的经济利益诉求;参与各方的主动性不同,西方的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而中国社区几乎都是被动参与旅游;参与方力量对比不同,西方社区、企业、政府等各参与方之间力量对比相对均衡,而中国各社区参与方的力量对比相对悬殊;参与的发展阶段不同,西方走得比中国更远。中西社区参与旅游差异出现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为民主化进程不同、NGO和NPO等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  相似文献   
68.
武汉市主题公园发展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出发,并从重修黄鹤楼对振兴武汉旅游业的成功以验中得到启示,然后系统分析武汉市发展主题公园的条件与类型,最后得出结论:武汉市发展主题公园是其旅游业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武汉市发展大型主题游乐园是其旅游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69.
陈传康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和综合地理学的开拓者。他出生于1931年,广东省潮州市庵埠镇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随后留校任教至今。其间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地理著作(包括合著)4种,主编(包括编辑)地理文集6部。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城市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和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沿海开发地区研究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和地学哲学委员会  相似文献   
70.
马凌  保继刚 《地理研究》2012,31(2):269-278
感知价值是研究消费者体验和体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理论。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案例对节庆游客旅游体验的感知价值维度进行了分析并验证。在定性访谈和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游客体验传统节庆的感知价值量表,并根据量表进行了测量。同时对感知价值维度与节庆游客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游客体验傣族泼水节的感知价值维度包括七个:文化认知价值、享乐价值、社交价值、服务价值、经济便利价值、情境价值和功能价值。研究发现,不同感知价值维度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程度高低不同。与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是,作为实用价值的文化认知价值对国内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与西方游客更看重节庆体验中的享乐价值是相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