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地震各向异性在沉积岩石中是广泛存在的,针对各向异性资料进行处理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从地面地震资料中恢复出速度场并估算地下介质参数.传统地震资料处理通常假设地下介质是各向同性的,这将大量浪费大排列处的地震信息,而且它提供的叠加速度及层速度通常无法满足钻前压力预测的需要.针对最常见的层状VTI介质,利用P波走时资料,根据非双曲时差理论,通过速度谱分析方法获得水平界面双曲时差速度和地层各向异性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动校叠加.将该方法应用于理论模型和西部某探区实际资料后,可以看出当目标层埋深较大时,为改善叠加剖面质量,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更好的追踪层位,必须考虑各向异性对P波走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付强 《探矿工程》2016,43(4):30-33
全面总结了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十二五”期间探矿工程领域在产业经济、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市场挑战,从新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和强化内部管理等方面对“十三五”期间的探矿工程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
干旱区绿洲的成因类型及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绿洲是伴随干旱区荒漠环境的形成而形成的。天然绿洲形成与水、土条件关系密切,人工绿洲形成则与水土及矿产资源开发有关。荒漠区绿洲受水、土条件的限制,具有沿河流冲积平原呈带状,在河流出山口呈扇状或点状分布的特点。绿洲分布模式主要有沿河道线状分布、沿河谷阶地层状分布、沿山麓平原片状分布、沿断层或洼地泉水出露地点零星点状分布等4种。基于绿洲形成与水、土关系密切,而地貌及其过程对水、土条件有制约作用的事实,考虑绿洲成因类型及其演变过程,以绿洲“状态成因”为分类原则,选取(1)绿洲的地名;(2)绿洲形成的地貌形态成因类型;(3)天然植被类型与人工绿洲形成结果等为指标,进行绿洲成因类型的划分。各绿洲成因类型的特点不同。在人为与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绿洲类型常发生由天然绿洲→人工绿洲、绿洲→荒漠或荒漠→人工绿洲演变,其演变模式主要有6种。  相似文献   
84.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地带性差异明显,公路建设遇到的问题较多。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进行公路自然区划。通过区域自然环境和公路分布特点,与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问题分析,提出异同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等区划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细分、自下而上合并和GIS制图的方法,进行公路三级区域划分,结果是将新疆公路自然区域划分为20区及7个副区。各区公路建设的自然条件不同。鉴于自然条件复杂性及公路建设问题多样性,建议利用三级区划结果进一步划分公路建设工程的自然条件类型,使区划成果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5.
近日,永年县国土资源局对当选三十佳“国土标兵”的张四海、郝朝增等30名同志,在全系统大会上进行了隆重表彰。  相似文献   
86.
对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研究,有助于了解史前人类对环境的选择策略以及聚落系统的演变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聚落选址与区域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水系等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时期的史前聚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400m、坡度小于3°、距离河流在3km以内的地带。  相似文献   
87.
基于RA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代替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以优化GM(1,1)模型参数,并与BP人工神经网络相组合,形成了基于RAGA的等维灰色递补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运用此模型对三江平原创业农场地下水埋深进行动态预测,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为3:12:3,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只有2.33%,与传统的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相比,预测精度显著提高.通过此模型预测,从2007年到2012年,该地区地下水平均年下降0.3 m.  相似文献   
88.
芦苇湿地根孔系统特征及其磷去除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尹澄清  王为东  付强 《湿地科学》2009,7(3):273-279
为探明湿地根孔的分布特征及其磷去除机理,于2008年4~7月调查了白洋淀排污河--府河沿岸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中根孔的分布,并研究了根孔系统中3种典型介质对磷的吸附特点.调查发现,排污河沿岸苇地剖面上死根孔数目约占40%,根孔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交错带土壤的导水速率和水/土接触的有效面积.野外剖面清查发现,死根孔内部常存在着湿润而松软的颗粒填充物,由于交错带与周边水体的间歇性水文交换过程,湿地基质中存在明显的红棕色氧化性土壤.试验表明,根孔内部填充物、湿地氧化性基质土和湿地基质土3种典型介质对磷都有很高的吸附容量,而湿地基质和根孔内部不同的水流条件明显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吸附性质.湿地氧化性基质土、湿地基质土和根孔内部填充物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1 186.0 mg/kg、714.6 mg/kg和650.1 mg/kg.从吸附平衡浓度(EPC0)来看,三者无显著差别,均在0.025 mg/L左右,表明这3种介质可以吸附较低浓度的磷.而更接近田间条件的动态吸附试验中,饱和磷吸附量分别为:湿地氧化性基质土约320 mg/kg,湿地基质土约200 mg/kg,根孔内部填充物约140 mg/kg.根孔内部填充物吸附的磷较之二种基质土更容易解吸.以上结果说明,芦苇湿地根区3种典型介质均有较高的磷吸附容量,根孔内部填充物吸附能力低于湿地基质土壤,但错综复杂的根孔系统增加了吸附表面积,使水分和土壤充分接触,从而保持了根孔系统良好的磷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89.
为解决季节性冻土水分在冻融过程中迁移复杂性及空间非均一性的定量化描述困难问题,以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剖面水分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季节性冻土区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及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季节冻融过程削弱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对土壤含水量具有强烈的空间重分布作用。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运移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0.
于1998 年5 月~6 月在温度18 ±1℃下培养甲藻,以紫外/ 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培养过程中藻液的溶解有机碳(DOC) 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在甲藻的指数生长期,DOC浓度和甲藻干重呈线性关系。营养盐限制实验表明,海水中没有添加磷酸盐时,甲藻的干重增长得极其缓慢,DOC 为负增长。磷酸盐浓度越高,干重增长越快,DOC在培养时间内的累积量及平均增长速率也越快。当磷酸盐浓度为10μmol/L时,藻细胞释放的DOC占光合作用碳合成总量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