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介绍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是大熊猫物种演化史上的最后栖息地的缘由,论述了拯救大熊猫物种的关键是保护现存种群栖息地。在阐明山地结构模型的构建理念与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山地结构模型,阐述了大熊猫生态灾难与栖息地自然遗产保存技术,阐明了特种遗产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代表类型。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成功“申遗“,给地方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它地跨4市州12县,涉及16个遗产单元,遗产地范围内还有大量的社区居民,增加了遗产保护工作的难度。通过对考察中发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探讨,来探寻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举措。  相似文献   
13.
川滇黔接壤地区是中国自然灾害极易发区,高频度、高强度的自然灾害已经给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川滇黔接壤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构建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涝、干旱、冰雹和低温冷害等7个主要灾种的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获取研究区自然灾害危险度综合评价图。结果表明:川滇黔接壤地区自然灾害表现出“两线一区”的基本格局,即小江-安宁河深大断裂、金沙江沿线和乌蒙山区3个自然灾害高危险区。宏观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是控制川滇黔接壤地区自然灾害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高度危险和极度危险区威胁的国土总面积、总人口、GDP总量都占到研究区的一半以上,防灾减灾成为该地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研究也发现自然灾害对农村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中,特别是乌蒙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发中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