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TM热波段图像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与实验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前利用LandsatTM热波段数据反演地表温度有3种算法:辐射传导方程法、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辐射传导方程法由于计算过程复杂且需要实时大气剖面数据,因而实际应用较为困难。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对Landsat热波段反演地表温度能获得较高精度。单窗算法所需的大气参数包括近地表气温和大气水分含量,单通道算法所需的大气参数仅为大气水分含量。地表辐射率为这两种算法共有的关键参数。本文以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使用1989年6月15日LandsatTM数据,利用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将这两种算法的反演结果与研究区反演的亮度温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算法反演的结果总体趋势比较接近,但单窗算法的结果相对于单通道算法较低,二者相差约2.45℃;(2)两种算法的结果与亮度温度相比,单窗算法要高出约2.84℃,而单通道算法则要高出约5.28℃。  相似文献   
12.
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凤  陈文惠 《福建地理》2003,18(2):12-1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的土地利用变化日新月异,本文在对福建省1988年和2000年2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支撑,对12年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本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以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3S技术进行遥感调查的野外核查,与传统的核查方式相比,不仅提高了数据获取精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实验,探索应用3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野外核查的工作流程,建立起野外景观数据库和地面标志数据库,为今后的福建省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型水体指数(NWI)进行水体信息提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遥感数据构建的水体指数模型可用于水体信息的提取。本文在对水体及其背景地物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水体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相当于Landsat TM/ETM+影像的Band 4,Band 5和Band 7)同时具有强吸收这一典型特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体指数NW I(New W ater Index)。将该指数在含不同水体类型的遥感影像上进行实验,均获得了较好的提取效果。利用文献样本数据所作的实验表明,NW I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可用于水体信息的快速提取,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GIS技术,计算医疗机构的质量指数、距离指数以及频率指数,同时构建福州市市区医疗机构的优势度模型,并实现了GIS空间分析可视化.研究结果显示:1)福州市主要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大部分分布在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仓山区数量较少.2)随着福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医疗机构的发展跟不上人口分布的变化,在金山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对参数估计误差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凤  徐涵秋 《测绘科学》2007,32(1):87-90,95
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的提出为应用LandsatTM热波段反演地表温度开辟了新途径。由于进行地面像元尺度同步温度测量难度较大,目前尚无法对这两种算法进行直接评判。通过对算法所需参数分别取一定变动区间并进行渐变取值测算,分析了算法对其参数估计误差的敏感性,以此作为对这两种算法适用性的一个间接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为传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从几个现有的WebGIS构造模式入手,探讨其优缺点,并针对GML支持下的WebGIS新构造模式进行主要分析,并以实例说明其运行机理及结果演示。  相似文献   
18.
城市热环境是城市微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受制于卫星传感器较低的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此类数据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难以反映城市热环境的实际情况。为解决这一困境,本文利用空间降尺度HUTS算法反演得到30 m空间分辨率的福州市中心城区1994年5月12日、2003年5月29日和2016年7月27日3个时相的地表温度影像。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等数据对热环境的时空变化做定量分析,并进一步引入景观指数,分析近20年间福州市中心城区高温度等级斑块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① 近20年间随着城市拓展,福州市建成区的高温区域面积从35.75 km2增加到184.11 km2,高温度等级斑块不断从市中心向四周扩散;② 市中心的特高温斑块和高温斑块趋向破裂、分散,聚集程度下降,次高温斑块的面积与占比均大幅提升,成为建成区内高温区域的主要组成部分;③ 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由0.39上升到0.52,热岛效应明显加强。总体上,近20 a间福州市建成区的热环境变化较大,其中鼓楼区南部、台江区和晋安区南部的高温区域聚集现象有所改善,而仓山区、马尾区和闽侯县的大部分区域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过程后温度等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