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基于AO的分幅等高线智能化接边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续完整的等高线在DEM的制作以及图属互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它往往被人为的分割。因此,分幅数字化后的等高线拼接问题,就成了地理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处理方面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吸取了ArcGIS处理该问题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幅等高线智能化接边的约束条件和算法,并利用ArcObjects(简称AO)实现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2.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 ,结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镜下鉴定结果及测井曲线形态等进行综合分析表明 ,位于蚌湖向斜东南斜坡的湖北省广北油田Eq341沉积时属半深湖—深湖背景下的湖底扇相沉积 ,可细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 3个亚相 ,其中中扇可细分出辫状沟道、辫状沟道间和扇中前缘 3个微相。根据测试资料分析 ,有辫状沟道的中扇为有利相带 ,指出蚌湖向斜东南斜坡、钟市陡坡三角州前缘是寻找油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3.
目前,为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浅层地温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支持着这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各地因地理环境、浅层地温能资源禀赋条件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发展。如何能更好地利用浅层地温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在多年浅层地温能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开创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因地制宜、多能并举的发展模式,以浅层地温能为主,充分结合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归纳为"四个结合",并给出浅层地温能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4.
地热、浅层地温能(以下简称地热"两能")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清洁、就地取材、可再生等优点,其开发利用对改善空气质量、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是地热"两能"开发利用程度最高、应用规模最大的地区。特别是以北京经验为基础,促成了全国范围内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工作的大发展。如何使地热"两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值得思考。本文在北京市地勘局多年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应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的五大发展理念,开发与创新结合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地热"两能"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5.
用卡尔曼滤波法分析汶川Ms8.0地震TEC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汶川Ms8.0地震前的TEC数据用卡尔曼滤波法进行异常检测,分析了TEC异常的可信性以及地震激发TEC异常的可能机制,确认地震前第3天(5月9日)和第2天(5月10日)的显著TEC异常与地震临近有关,可以作为地震电离层前兆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26.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研究浅层地温能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开展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十分必要、十分紧迫;应超前关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积极性明显受经济成本与效益制约;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推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需要提高全社会对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7.
基于3个典型乡镇35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武陵山片区农户的城镇化生计响应发现:① 农户生计响应是“城乡连续体”的“人业地”关系重构中乡村聚落的决策单元对城镇聚落吸附与扩散效应的综合反应,受宏观环境、外部条件和家庭因素的影响;② 区域性中心城市郊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区和县城近郊特色农业种植区周边农户的生计综合响应、生计空间响应和生计产出响应依次递减,但生计资本和生计方式响应及各维度的响应强度排序不一致;③ 城乡二元体制的演变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动态地规制与诱导农户,使其生计响应与国家阶段性战略目标相适应。地形平缓、距离县城较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郊区休闲驱动型城镇化对应于更广维度和更高强度的农户生计响应。收入来源以经商、务工为主,家庭成员中有小孩或老人,有较高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以及社会资本较高的农户,其生计响应的维度更广且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28.
Dai  Song  Han  Bo  Liu  Shiliang  Li  Ningbo  Geng  Fei  Hou  Xizhong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20,13(12):1-14
Low-Ca clinopyroxene crystal of pigeonite composition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Tchabal Mbabo volcano massif of the Cameroon Volcanic Line (CVL), a long a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北半球初秋(9月)500hPa孟加拉湾(15°N,85°E)与日本海(40°N,130°E)的遥相关结构、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东风急流、厄尔尼诺事件、中国降水的关系.指出,当孟加拉湾500hPa高度上升时,日本海高度下降。这时通常是低南方涛动指数或发生厄尔尼诺、并且在100hPa上热带东风入口区为西风距平。这些特征造成中国东部初秋降水偏少。利用这些结果可以清楚地诊断近40年中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  相似文献   
30.
中国黄牛的起源及驯化一直是遗传学家和考古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拥有丰富的牛种资源,仅中国地方黄牛品种就多达55个,境内及周边还分布着能与黄牛杂交的近缘野牛,这导致中国黄牛的遗传背景和形成历史非常复杂.利用DNA可以解析中国黄牛的起源和利用历史,通过Y染色体、线粒体和核基因组遗传标记已经从父系遗传、母系遗传和基因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