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钨锂多金属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具有"上脉下体"的垂向矿化分带特征,矿集区范围内表现出以花岗岩体为中心的高温锡钨钼矿化、中温铜锌矿化、外围低温铅锌银矿化的水平分带。目前,对锡钨锂多金属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的内在成因关系和形成机制及深部地质背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Ar-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区石英脉型矿石中白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31.7±1.4)Ma,显示其与外围维拉斯托铜锌矿床和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属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产物。石英斑岩中铁锂云母的Ar-Ar坪年龄为(121.9±1.3)Ma,可能代表了最晚期的岩浆活动时限,暗示维拉斯托矿区存在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本次研究还获得了维拉斯托矿床东南侧磨盘山岩体边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41.6±1.5)Ma(MSWD=0.75),该年龄不仅与含矿岩体石英斑岩体的年龄一致,也与北大山高分异杂岩体的形成年龄相近,揭示了维拉斯托外围高分异花岗杂岩体深边部及其与地层接触带部位还有寻找锡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综合本次工作和大量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稀有金属矿床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和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维拉斯托锡钨锂矿化与外围脉状铅锌银铜矿化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矿化空间内的选择性沉淀是造成元素分带性的直接原因,其成矿特征上可类比南美玻利维亚锡银成矿带。值得提出的是,维拉斯托矿区岩石组合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锂矿化有关的片麻岩穹窿群类似,锡林郭勒杂岩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对于岩浆-变形-变质-深熔作用过程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柯贤忠  王晶  钟石玉  高旭 《中国地质》2019,46(3):629-641
德新和轧轧龙铅锌矿是冈底斯西段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典型的热液脉型铅锌矿床,关于其成矿物质来源及与纳如松多铅锌矿成因联系的研究鲜有开展。本研究利用单矿物和全岩稳定同位素方法对德新和轧轧龙铅锌矿的主要金属硫化物和含矿花岗斑岩进行了S、Pb同位素组成分析和示踪,结果显示德新铅锌矿硫化物δ34SVCDT为3.5‰~7.4‰,平均值为6.1‰;含矿花岗斑岩δ334SVCDT为4.4‰~6.2‰,平均值为5.7‰;轧轧龙铅锌矿金属硫化物δ334SVCDT为2.7‰~8.3‰,平均值为5.1‰;德新和轧轧龙铅锌矿铅同位素比值比较稳定,变化范围基本一致;铅同位素μ值为9.48~9.82,平均值为9.64;△β、△γ变化范围基本一致,均值相差较小,表明则学地区热液脉型铅锌矿金属硫化物和斑岩具有一致的S、Pb同位素组成,铅同位素具正常铅特征;暗示硫源可能主要由花岗岩类提供,铅源则可能主要来自上地壳物质。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德新、轧轧龙热液脉型铅锌矿和纳如松多铅锌矿具有一致的硫、铅同位素组成,三者应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可能属于同一成矿系统产物;花岗斑岩为则学地区热液脉状铅锌矿化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43.
三峡水库澎溪河消落区土-气界面CO2和CH4通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张利萍  王琳  郭劲松  高旭  方芳  蒋滔 《湖泊科学》2013,25(5):674-680
水库近岸湿地(消落区)温室气体(CO2、CH4)产汇是水库温室气体效应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三峡水库支流澎溪河的白家溪、养鹿两处大面积消落区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6 9月水库低水位运行期间,对近岸消落区土-气界面CO2、CH4通量进行监测.白家溪消落区土-气界面CO2通量均值为12.38±2.42 mmol/(m2·h);CH4通量均值为0.0112±0.0064 mmol/(m2·h).养鹿消落区CO2、CH4通量均值分别为10.54±5.17、0.14±0.16 mmol/(m2·h).总体上,6 9月土-气界面CO2通量呈增加趋势,而CH4通量水平呈现显著的递减趋势.消落区土地出露后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使得6 9月CO2释放通量的总体趋势有所增加.消落区退耕后,其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得到恢复,加之在土地出露曝晒过程中土壤透气性增强,使得消落区土壤对大气中CH4吸收氧化潜势增强.尽管如此,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明晰消落区土-气界面CO2、CH4产汇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4.
高旭  李志雄 《中国地震》1992,8(2):11-2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M_s≥6.0级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大地震发生后一定时间尺度、空间范围内的减震作用,并计算出了大震发生后继发性强震的时空累积概率。结果表明,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发生后在一定时间、空间尺度范围内对后续强震的发生具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作用,这是由于大地震造成的破裂释放了震源及周围区域长期积累的大部分应变能,从而大大减弱了这个区域一定时间尺度内再次产生大破裂的可能性,使该区强震的继发累积概率表现出低值。以上结果可以作为一次大震发生后对相对安全区和危险区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5.
高旭  李志雄 《地震》1994,(6):1-10
本文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震前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是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估计大同地震的震源区尺度为20-30km,孕震区范围约200km。最早的异常(震前3-4年)表现为大同盆地沉降速率加大,且出现在震源区,然后扩展至孕震区边缘,在孕震区边缘(150-200km)存在中、短期异常的突出集中区,在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46.
本文中所说的“欧亚带”不包含有我国大陆。利用“欧亚带”强震的频度低(N<1次/年)可以预报我国大陆高潮期的开始(对应率为3/4),又可以利用我国大陆地震高潮期的开始预报“欧亚带”地震活动的增强(对应率为4/4),所以我国大陆强震和“欧亚带”强震之间是互有影响的,有一个大区域应力场把它们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7.
该文指出了我国大陆某些地区之间强震的迁移规律,它有助于分析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是否开始,并可做某些地区的强震的趋势预报.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Ms≥7.0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如图1.图中一区为喀什附近的地震密集区,二区为东北深震区,三区为海原达日、阿兰湖所包围的西北地区.这三个地区之间的强震具有一定的迁移规律.其中某些强震具有特殊的含义,由此来判别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期是否开始.我们把这种预报方法简称为强震判别法.  相似文献   
48.
1.1986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及其特征 1986年我国的地震活动在1985年明显增强的背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大陆地区还是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均表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这为近十年中所少见,因此十分引人瞩目。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2次,其中,大于6级地震4次,最大地震为8月22日发生在青、藏交界唐古拉山的6.7级地震和8月26日发生在  相似文献   
49.
1976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高潮时段过后,在地震监视预报中又遇到一些新问题。就华北而论,1978年4至6月、1979年6至8月和1981年7至9月,曾出现过三次中等地震的成丛活动(地震在某一时间段连续发生的现象),各次均包含6级左右地震,这是1976年之后五年来地震活动最突出的三个时段。与此同时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前兆场也发生了较为突出、较为广泛的异常变化,我们把这种成丛地震活  相似文献   
50.
1980年9月21日至26日,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在福建厦门召开了地震统计预报经验交流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地震局、局属研究所(队)及南开大学、国家海洋局、中央气象局等协作单位从事地震统计预报工作的科技工作者40余人。会议总结了1967年以来在地震工作中开展统计预报研究的成果、经验和问题;交流了近年来地震统计预报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讨论了今后统计预报工作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工作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