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的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的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的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的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62.
四川省北川县擂鼓盆地地壳稳定性与城镇选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5·12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多座县城遭受毁灭性破坏,北川县城几乎被地震夷为废墟,因此灾后重建选址成为震后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认为,尽管北川县擂鼓镇所在的擂鼓盆地处于强烈活动构造带,但盆地处于活动断裂的下盘,盆地基底整体性较好,内部断裂不甚发育,是活动构造带中的相对稳定地块,即“安全岛”。这个地区在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基于野外活动断裂和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运用李四光先生的“安全岛”理论,初步论证了擂鼓盆地的地壳稳定性,并从环境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擂鼓盆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北川县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和灾民安置场地选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同震变形特征和分段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汶川地震发育2条地表破裂带,一条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另一条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分布,前者长超过200km,后者长约80km。同震变形在地表表现为逆冲膝折带,走向N45~60°E,形成公路路面隆起和农田陡坎。逆冲膝折带西北侧抬高,东南侧下降。在剖面上冲断带倾向北西,倾角50~60°。膝折带两侧相对高差沿映秀-北川断裂一般为2.5~3.0m,沿都江堰-汉旺断裂为1.5~1.1m。沿中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同震变形运动方式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映秀-擂鼓镇段,表现为逆冲,走滑现象不明显;北川-青川段既有逆冲又有右旋走滑分量。沿前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同震变形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逆冲,走滑位移和分段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4.
含油气盆地中温压场的研究是探明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古压力的恢复对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甚至储层的成岩、烃类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以现今地层压力为约束,应用盆地模拟法恢复了川西北断褶带中二叠统的压力演化过程,并利用构造挤压应力模型定量分析超压主控因素。恢复结果显示,川西北中二叠统则发育两期超压,特别是侏罗纪—早白垩世末,受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超压快速累积,且不同构造单元受挤压应力的影响差别较大。近造山带发育弱超压,晚白垩世之后恢复至常压;远离造山带的褶皱带和前渊带则发育超压—强超压,且受侧向挤压应力的影响,构造抬升后仍然保持超压—强超压的状态。   相似文献   
65.
兰州—玛曲地区是印度板块北东向推挤引起青藏块体强烈变形的前缘区,该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对研究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给出了兰州—玛曲地区不同地点的现今地应力实测值的大小和方向.测量方法采用压磁应力解除法,测点分别布置在阿姨山、大水、尕海、玛艾以及清水.为系统研究本区及邻近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对已有应力实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及邻区几十米浅表部应力与其他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大小量值;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加大,但在不同构造单元,应力增加梯度有所不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上为北东向,不同构造单元上方向有所不同,鄂尔多斯地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河西走廊带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北北西—北东方向内变化,祁连山东南端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变化较大,西秦岭地块是现今地应力的一个过渡带,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由北侧的NE向逐渐转变为中部的EW向和南侧的SEE向.本文给出的结果与由GPS观测给出的该区域应变场分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6.
辽河盆地新生代岩石磁组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不定向的岩芯样品,笔者利用了岩石的古地磁测试结果,通过旋转变换,恢复了样品的原始磁化率方位。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辽河盆地新生代岩石变形微弱,岩石以压扁变形为主。多种筛选分析结果揭示出辽河盆地在沙三、沙二沙一与东营期所受的区域应力方向分别为:NE-SW(40°~50°)、NWW-SEE(100°~120°)和NE-SW(60°~70°)。  相似文献   
67.
本文将云蒙山地区挤压伸展体系的构造要素划分为:①四合堂推覆体;②大水峪韧性剪切带;③云蒙山背形构造;④崎峰茶滑脱带;⑤河防口低角正断层;并简述了它们的地质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云蒙山花岗岩及周围不同时代岩石的不同层次变形构造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研究,确定了韧脆性构造变形时的力学性质和主应力方位,对挤压伸展体系变形构造的形成演化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6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本文系统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研究的现状、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划分,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69.
苏门答腊地震对柴达木地方震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地震在4000km外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狮子沟地震台阵网上有长达1000多秒的明显记录,也触发柴西地区地方震的发震频率在大地震之后一天内提高了10倍.从大地震触发的地方震活动分布来看,触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英雄岭南侧花土沟断裂和红柳泉断裂.   相似文献   
70.
在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对黄骅坳陷的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进行了光弹实验模型,认为黄骅坳陷新生代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从NNE向挤压向NE、NEE向转变的右旋特征,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右旋转变控制着断层的活动与坳陷的形成,使得早期(孔店期、沙河街期)以引张形式活动的断裂到晚期(东营期及其以后)逐渐转变为以走滑形式活动,促成了多期构造叠加,形成了多种圈闭类型,为油气成藏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