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雄安新区顶面埋深在3500m以浅的中元古界地热能,从地热资源量回收率、布井规模、单井产量、国家水热下降许可指标、开采回注井距、回注量、开采时间等开发参数进行试算和分析,评估了雄安新区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试算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地热资源量回收率和布井规模有限制,目前雾迷山组主流单井产量110m~3/h、回注量165m~3/h、井距500m合理,可以满足100年的地热田开发寿命且符合国家水热下降许可指标。地热单元的理论热能最大回收率值与单层热储岩石孔隙度、密度、比热和地热水的密度、比热等物性有关,与热储面积、厚度无关,实际最大回收率约为理论最大回收率的一半,它与生产井布井规模、单井生产量、生产开发时间、尾水温度等开发参数直接相关。推出的回注井距、回注量、开采时间简化计算公式方便实用;在热突破距离、时间、回注量评估中,不论哪种岩性,有效热储层厚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回注量和回注时间,热储孔隙度及渗透性的影响远不及有效热储层厚度的影响。雄安新区的可采地热水资源乐观估算可采地热水量占总储存水量的50%,为163.79×10~8 m~3、可采地热水所含热量37.76×10~8 GJ、折合标煤2.579×10~8 t,以每平方米每年耗能0.32 GJ计,年均可满足1.137亿平方米建筑物供暖;保守估算是乐观估算结果的30%;最佳估算是乐观估算结果的50%,年均可采地热水可满足5685万平方米建筑物供暖;雄安新区成为是地热能源应用的典型示范区。  相似文献   
9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出露大量中酸性侵入岩,为特提斯洋俯冲、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该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19.3±1.8 Ma、114.7±1.4 Ma和103.2±1.3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酸性侵入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特征;其LREE分馏程度较高,而HREE近于平坦,存在Eu负异常;富集Rb、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早白垩世晚期(103.0±1.3 Ma)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仍在向北俯冲于南羌塘地块之下,随着俯冲深度增加,大洋板片发生大规模脱水,释放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并引发其部分熔融,产生的幔源岩浆向上运移,与下地壳物质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而花岗岩主要由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93.
野外调查发现在靠近中蒙边界的额济纳旗霍布哈尔地区存在带状构造片岩,片理倾向南东,拉伸线理沿北东向,片岩内存在指示左行剪切的旋转碎斑系、不对称压力影等显微剪切组构。显微构造尺度上,片理结构由片理域与微片石组成,形成极易开裂的潜在破裂面。区内构造片岩是北东向韧性剪切带的组成部分,成因与韧性的剪切运动有关,经样品UY-1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测定,得到糜棱岩化的流纹斑岩年龄为286.3Ma±2.0Ma,后期侵入的闪长岩年龄为284.2Ma±2.4Ma,约束了构造片岩的形成时代为286.3Ma^284.2Ma(早二叠世)。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构造片岩带的形成与早二叠世阿尔金-东蒙古断裂的左行走滑剪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4.
新疆且末县刀峰山一带锑金多金属矿为木孜塔格RM-Fe-Mn-Pb-Zn-Sb-Hg-Au-Cu-Mo-Zn-水晶成矿带之黄羊岭(前陆盆地)Sb-Hg-Au-Cu矿带内新发现的矿化效果好、具较大成矿远景的矿点。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控矿要素等综合分析,确定该矿床成矿类型为低温热液型矿床。经与邻区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对比研究,分析了成矿远景,总结了成矿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95.
刀峰山地区位于黄羊岭(前陆盆地)Sb-Hg-Au-Cu矿带,具备优越的构造成矿环境和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在其周边已发现一系列大-中型锑汞矿床,具备良好的锑金多金属找矿前景。以该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17中元素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各元素富集系数、变异系数统计,R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事实,确定了研究区Sb为主成矿元素,组合特征为Sb-As-Hg-Au;共圈定综合异常8处,找矿靶区4处,优选出A1找矿靶区;新发现11条锑金多金属矿(化)体;并提出主攻矿种为锑、金矿种,找矿类型为低温热液型锑金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96.
首次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去申拉组中发现了泥质硅质岩,呈2个层位产出。为探讨泥质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成因及与班-怒特提斯洋西段构造演化的关系,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层位泥质硅质岩Al_2O_3/(Al_2O_3+Fe_2O_3)、Ce/Ce~?、(La/Ce)_N、V/(Ni+V)、Ce/La、Ce_(anom)、Eu_(anom)平均值分别为0.60、0.80、1.24、0.72、1.84、-0.08、0.01,第二层位泥质硅质岩相应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65、0.83、1.16、0.77、1.97、-0.07、0.02。结合泥质硅质岩的Fe_2O_3/TiO2-Al_2O_3/(Al_2O_3+Fe_2O_3)、(La/Ce)N-Al_2O_3/(Al_2O_3+Fe_2O_3)、Hf/3-Th-Ta关系图解,表明第一、二层位泥质硅质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沉积时水-岩界面为水体分层不强烈的厌氧环境。U-Th、Zn-Ni-Co、La-Ce、La/Yb-REE关系图解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了第一、二层位泥质硅质岩为热水成因,热水活动与玄武岩岩浆活动有关,第二层位泥质硅质岩沉积时热水活动更强烈。去申拉组泥质硅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狮泉河地区班-怒特提斯洋至少在早白垩世仍具有一定规模的洋盆,其闭合时间应晚于约109Ma,进一步限定了洋盆的闭合时间。  相似文献   
97.
丹江口地区地震地质因修建丹江水库而得到深入研究,但针对断裂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较少。通过对丹江断裂东段进行1:1万大比例条带状活动断裂填图,综合采用地质地貌调查、岩样年龄测试、地质钻探、浅层地震勘探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认为:1)丹江断裂东段第四纪以来累积左旋走滑量在250~500 m之间,上更新统地层垂直断距为10~20 m;2)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活动性质以由NE向SW的逆冲为主,兼具有左旋走滑分量;3)断裂活动性由山地向盆地迁移。丹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表明,南襄盆地西缘活动性较强。该认识可为进一步评估丹江口地区乃至南襄盆地西缘的地震构造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所在,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违法占用耕地问题逐渐普遍化.加强对农村耕地的违建监测并制定应对措施是有效制止耕地蚕食现象的前提.借助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前期耕地矢量的建筑物变化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已有国情矢量和影像数据制作建筑物专题样本;然后利用U-Net网络进行建筑物提取的模型训练,借助O...  相似文献   
99.
海草是一类生长于海洋环境中的单子叶植物。细菌、真菌、微藻、古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栖息在海草器官及其周围环境中,对海草生长、营养和健康以及海草床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国内外参考文献,简要介绍了海草床微生物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将来可能进行的研究方向。海草微生物组与沉积物和海水中的微生物群落存在较大差异,其分布在离散且高度异质性的生态位,且该模式在广泛的地理尺度上保持不变,不是受海草种类和沉积物类型控制,而是主要取决于环境驱动与海草代谢。大部分海草核心微生物群落都参与硫循环。今后可采用模拟实验、生态模型、基因组、宏基因组、转录组与代谢组等技术方法研究海草床微生物的多样性、组成、功能、定植与病害等。此外,揭示海草床中微生物、海草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保护受威胁的海草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在2019年6月和9月对黎安港海域9个站点进行水质和沉积物采样调查,研究叶绿素a含量在潟湖内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叶绿素a含量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为黎安省级海草特别保护区的海草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含量时空分布不均匀。6月,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3.34μg/L~14.64μg/L,均值为6.36μg/L;9月含量变化范围为12.20μg/L~21.62μg/L,均值17.61μg/L。总体上9月高于6月,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和北部偏高,东南部海草区和南部的港口门区偏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0.12μg/g~31.95μg/g,均值为5.71μg/g,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柱状样叶绿素a随深度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月,水质叶绿素a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和透明度相关性不显著;9月,与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沉积物叶绿素a与水深、有机碳、总氮有关;说明营养物质和水下光照条件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