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4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青海玛多Ms7.4级地震发生后,与此次地震发震断裂相邻且近平行状分布的库赛湖-玛曲-荷叶断裂(以下简称"库-玛-荷断裂")截至2021年6月1日共发生5次Ms≥3.0的余震事件。本文分别计算了该断裂上震级较大的4次余震事件震源机制解,并对玛多Ms7.4级地震进行了静态库伦破裂应力改变量(ΔCFS)分析。结果显示:库-玛-荷断裂占主导地位的左旋走滑运动并没有简单延伸贯通,断裂带各段枢纽处应力分布错综复杂,断裂总体受到来自玛多震中方向的应力扰动。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库-玛-荷断裂上发生的一系列余震事件可视为该断裂带的应力释放过程。虽然玛曲-玛沁段最后一次大地震离逝时间已经超出或接近其复发周期,但在该断裂整体应力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的前提下,大地震复发周期是否发生改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2.
利用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和全国地震速报平台,通过中国移动公司MAS信息服务器,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地震短信发布软件系统.在甘肃地震台网运行发现,地震短信实现快速准确、安全高效地发送,地震应急与救援响应速度提高,地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手段得以丰富.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甘肃2012年5月2个M〉4.0级地震的震相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300km时,甘肃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重新计算震源深度,并和甘肃地震台网中心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甘肃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的科学评估,是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最小完整性震级Mc是表征台网监测能力的关键.本文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区域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分析了甘肃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利用ldquo;震级 序号rdquo;法、ldquo;最大曲率rdquo;法(MAXC)、拟合度分别为90%和95%的拟合优度检验法(GFT)及ldquo;完整性震级范围rdquo;法(EMR)等,研究了甘肃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甘肃测震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模拟记录时期和ldquo;九五rdquo;期间甘东南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明显高于祁连山地震带中西段,ldquo;十五rdquo;测震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地震监测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缩小.最小完整性震级Mc和监测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台网的改造,Mc逐步降低,ldquo;十五rdquo;台网运行后,甘肃及邻区的ML1.8以上地震基本完整.此外,还讨论了相关技术规范对区域台网地震目录的影响,并且提出了消除该影响的科学途径和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为甘肃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陈继锋  蒲举  罗仁昱  李青梅  陈晓龙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5):1049-1054,1064
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地区发生了8.5级大地震。100年来,海原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仍然较高。利用甘肃、宁夏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基于CAP方法(Cut and Paste Method)反演了宁夏海原及周边地区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M>3.0的16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海原地区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及走滑兼逆冲型为主,主压应力P轴主要集中在NE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有较好的对应。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P波初动地震震源机制结果对比发现,该地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与强震震源机制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比较可信,表明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也可以较好地用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未来随着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建成,地震台站密度的大幅增加,地震定位精度与台站分布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对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及结果的深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6.
选取甘肃、青海和宁夏区域测震台网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CAP震源机制解方法,研究2016-01-21青海省门源县MS6.4地震,得到其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43°,倾角40°,滑动角71°,节面Ⅱ:走向347.2°,倾角52.6°,滑动角105.3°,地震矩震级为MW5.9,最优深度解为7.7 km,与其他结果(CENC、IGP-CEA、Harvard)基本一致。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提取Pn、sPn震相,再利用其到时差测定震源深度为8.5 km,与CAP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甘肃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兰州市周边地区三分向宽频带数字波形资料,采用震中位置空间分布、波形特征及傅里叶频谱特征对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兰州市红古区非天然地震活动的特性。结果显示:该区临近测震台记录的大量地震事件波形特征和傅里叶频谱特征与其他区域地震存在显著差异,符合非天然地震的典型震相特征,且空间分布密集、震级较大,初步分析与该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对红古区非天然地震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台网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判别兰州周边地震类型,同时对兰州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应用速度和Q值成像方法以及小震精定位方法获得了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的深部结构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为一隐伏断裂,走向NW,倾向SW,逆冲兼左旋走滑,在地表距临潭-宕昌断裂岷县段约20km,在深部可能与临潭-宕昌断裂交汇在一起,向南组成一条NW向的断裂带。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2004年9月7日岷县-卓尼MS5.0和本次MS6.6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属同一发震断层,位于漳县南部块体的西南边缘;该块体为次级块体(三角形),近几年来块体西南边界强震活跃,其它两边平静。  相似文献   
29.
文中收集了2009年1月—2019年1月青海、甘肃固定地震台网及野外流动观测台阵记录的青海共和及周边地区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分析了共和1990年4月26日MW6.4地震孕育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与该地区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共和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共和主震位于共和盆地正下方区域的低速异常体内,主震的SW侧为高速异常,该异常从地下向NE向上逆冲至近地表处,推测35.95°N处即为哇玉香卡-拉干隐伏断裂。共和主震发生在水平NE向构造应力作用下,由走向NWW、倾向SSW的隐伏断层的滑动造成。  相似文献   
30.
对比了兰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所测定的速度震级与仿真位移震级、中国地震局平均震级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初步结果表明,兰州数字遥测台网测定的震级比中国地震局平均震级略高0.05,这种偏差在测量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并且数字台网资料直接测定的速度震级与位移震级的一致性较好,震级测定的连续性要求基本可以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