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3 毫秒
51.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2组均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血清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4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BI评分,以及S100β、NSE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轻微腹泻1 例,对照组出现恶心2 例,因患者症状轻微,均未做特殊处理。结论:补肾活血开窍方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S100β、NS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2.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青藏高原5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高原湖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青藏高原各区域年平均气温整体持续上升,柴达木地区增温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长率达0.49℃/10a;1987年和1998年各区域气温普遍由低向高突变,1998年以来增温尤为显著。年可利用降水的变化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柴达木地区、藏北南羌塘高原东部地区整体增湿。除藏东地区,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气候条件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暖干向暖湿转变,受其影响,以青海湖、鄂陵湖、冬给措纳、兹格塘错为代表的高原大型湖泊表现出水位上升、湖水离子浓度减小的特征,反映了气候暖湿条件下湖泊水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3.
对西藏得明顶地区叶巴组英安岩进行了锆石SHRIMP的U-Pb测年,获得(192.7±1.3)Ma的年龄值可代表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的年龄,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与达孜县地区叶巴组火山岩近同期。地质年代学研究和岩石组合特征显示,得明顶地区的叶巴组岩性主要为一套浅变质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酸性凝灰岩夹少量碎屑岩、碳酸盐岩,可分为上、中、下3部分。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叶巴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可能是雅鲁藏布江洋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54.
本文基于鄂西南鹤峰县官庄河地区已完成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成果,系统统计研究区内不同地质单元Cu、Pb、Zn、Ni等13种元素的含量、背景平均值、变异系数、浓集比率、富集系数等,研究了多金属元素组合异常特征,探讨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对找矿勘查的地质意义。研究显示,区内Cu、Pb、Zn等10种元素富集系数高,分异度低,Au等3种元素属弱分异型字-分异型。Cu、Zn异常主要集中在娄山关组地层中,Au异常主要集中在石牌组和天河板组地层且与后期构造热液蚀变有关。通过组合异常分析,将研究区划分成3个多金属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带,并圈出了官庄金异常区和麻旺三组铅锌异常区2个重点找矿区。通过异常查证,重点找矿区内存在菱锌矿等矿化现象。因此,地表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异常可以有效地指导矿区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55.
随着核电厂工程建设快速发展,核电厂选址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土质场地。土-桩-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核岛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以国内某拟建的AP1000核岛工程为背景,建立土质场地-群桩-筏板基础-核岛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3D模型,考虑场址的区域地震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性,选用近场中强震、中-远场强震和远场大地震的三分量记录作为基岩输入地震动。使用一步法和二步法分别实现对土体真非线性和主非线性的模拟,通过对比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核岛结构地震反应的差异,可知土的次非线性(soil secondary nonlinearity,简称SSN)对核岛结构地震反应的定量影响,也即SSN效应。发现SSN效应对核岛结构水平向地震反应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竖向地震反应的影响,SSN效应会导致土质场地-群桩-核岛结构体系变得更“柔”;SSN效应与基岩输入地震动的特性强相关,近场中-强地震作用时SSN效应最强;SSN会显著增大核岛结构的峰值加速度和峰值相对位移反应,在核岛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不应忽视SSN效应。  相似文献   
56.
法门寺     
陈炜 《测绘科学与工程》2007,27(2):F0004-F0004
  相似文献   
57.
土石坝的坝坡稳定是影响土石坝安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土石坝坝坡稳定采用的是瑞典圆弧法或者毕肖普法,其计算结果既不是下限解也不是上限解。在Sloan的工作基础上,基于有效应力的方式, 用有限单元思想离散结构物,建立满足平衡条件、间断条件、应力边界条件以及屈服条件的极限分析下限法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并且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应用到土石坝坝坡稳定性的计算中。考虑了地震荷载和渗流作用,采用迭代算法对土石坝进行非线性强度指标的坝坡稳定计算。最后,以几个典型土坡和具体的土石坝工程为算例,与多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比较,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8.
土质围岩开挖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明年  陈炜韬  张磊  童建军 《岩土力学》2010,31(8):2479-2483
结合大量土质隧道围岩破坏调研资料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土质围岩破坏的位置和形态,以破坏位置和特点探讨了土质围岩的破坏模式,并对各破坏模式进行了定义。研究表明,土质围岩破坏模式有未支护段破坏模式、掌子面破坏模式、未支护段和掌子面同时破坏模式及不发生破坏4种;未支护段破坏模式可分为自稳破坏、进尺破坏和不破坏;未支护段自稳破坏模式主要受洞形跨度和跨高、围岩条件控制,而进尺破坏模式主要受进尺和围岩条件控制;掌子面破坏模式的破坏面可近似为对数螺旋曲面或斜平面,未支护段破坏模式的破坏面可近似为抛物线曲面,未支护段和掌子面同时破坏模式的破坏面近似为数螺旋曲面或斜平面和抛物线曲面相交。  相似文献   
59.
三维块体元塑性极限分析下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炜  李泽  王均星  罗贝尔 《岩土力学》2010,31(11):3645-3650
基于块体元离散思想,将三维边坡离散为块体-结构面组成的块体系统,假定块体为刚体,以结构面上的应力为未知量;从下限定理出发,构造满足平衡条件、边界条件和屈服条件的静力许可场,平衡方程严格满足3方向力平衡及绕3个主轴方向的力矩平衡条件,为避免非线性规划,对屈服条件进行线性化处理;最后,建立了下限法数学规划模型,通过线性及非线性规划获得边坡稳定严格的下限解。用几个典型算例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
基于30 m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完成湿地精细化分类,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较高分辨率及较详尽全球湿地数据的应用需求。本文在深入分析湿地分类体系与细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湿地细化类别的定义、多元知识的分层分类、亚类数据精细化提取为主线的总体研究思路,制定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对象系统筛选、基于森林数据的同位像元提取、基于最佳阈值的极大似然掩膜的主体分类方法,并应用于数据生产实践获得8个亚类信息。该方法克服了常规手段普遍存在的周期长、效率低等弊端,实现了全球较高分辨率湿地亚类数据的快速精确制图,总体分类精度达82.6%,对地理世情及其他地表覆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